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名师工作室>>汪明青年教师工作坊>>文章内容
如何在减负背景下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课堂实效
发布时间:2011-03-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黄艳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教学给我们教学带来新的活力,面对减负的要求,笔者认识到探究教学和减负并不矛盾,恰当的进行探究教学是帮助我们实现减负增效的手段之一。笔者从课堂教学手段上、课堂组织形式上、探究内容选择和开发上就如何在减负背景下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课堂实效提出建议和参考措施,又针对建议提供教学案例,并进行剖析,以帮助高中物理教师适时适度的应用探究,提高课堂实效,达到既减负又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减负增效 探究教学 课堂实效

 

在目前减负的大背景下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课时的减少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探究方式以适应减负的需要,达到增效的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正确认识探究教学和减负增效的关系

面对高中学生的巨大学业负担,减负的呼声愈加强烈,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首先要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学生对物理课的畏难情绪,特别是题海战术使他们心有余悸是学生思想负担的主要来源。探究教学开展多种活动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效手段之一,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可见探究教学和减负增效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能恰当的进行探究教学是帮助我们实现减负增效手段之一。

二.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题海战术在前面的学习中发挥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课时的减少,让我们感到这种方法的低效。我们要把在校的有限时间充分利用在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上,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探究过程。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是提高探究能力的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手段上

  (一) 化整为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不是“自由、独自”学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安排组织好教学,教学中也没给出必要的引导或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显得无措,无序。一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是一无所学,降低了课堂实效。教师要精心安排,充分预测,引导好学生积极参与“过程与方法”,在感受体会中总结提高。

与新教材中已有探究实验相比,我更主张小专题探究。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分解成多个分内容,分阶段实施,他的优点在于易把握课堂,把握时间的安排,难易的调节,避免出现“放羊”现象,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润物细无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上作出指导

减负不是说学生的课余时间就不能用来学习,而指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一些学生比较有兴趣,课堂又不方便开展的探究活动可以以“建议”和“帮助手册”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需求,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值得强调的是“建议”和“帮助手册”应做到目标明确,建议合理,帮助有效。

比如:《牛顿第三定律》探究学习帮助手册

 

【引入探究】提问:鼓掌时手掌痛,左手痛还是右手痛

实验:请甲乙两位同学穿上溜冰鞋相距一定距离做推手运动

(1)       甲主动推乙;(2)乙主动推甲;(3)甲乙同时互相推

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产生原因

问题1:在甲乙同时推对方的过程中,甲乙之间存在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又是什么?

问题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特点。

【定性探究】讨论:在甲乙同时互相推对方的过程中

(1)       各力的作用点在哪

(2)       各力的作用方向有何关系

(3)       各是什么性质的力?是否相等?

(4)       作用效果能否抵消?

【定量探究】用甲乙两个弹簧在下列情况下互拉,并观察比较两弹簧的示数

l         甲不动,乙用力拉;

l         乙不动,甲用力拉;

l         甲乙同时用力拉

实验现象:                                                                          

问题:你如何理解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课后探究】

1.     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2.     鸡蛋和石头撞击,石头安然无恙,鸡蛋却破了与这一结论矛盾么?

3.     试分析人在走路时,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     拔河,扳手腕运动与这一结论矛盾么?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四.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一)正确的选择探究形式

实验探究不是唯一的探究方式,理论探究,问题讨论,实验设计,共同解决一条难题等都可以视为探究。在课堂的组织上,建议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难易采取适当的探究形式,并且不局限于一个探究方式,可以多种探究方式相结合。

【教学片段】在宇宙速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计算,同步轨道上,卫星的运行速度是3.2km/s,而近地轨道的运行速度7.9km/s,这个符合我们前面所讨论得出的规律,vr成反比,越外层轨道速度越小,那么倘若分别要发射两颗卫星,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到底是那颗容易呢?学生会说:同步卫星容易。老师可以问是否真是这样呢?这时学生会感到疑惑经过课件演示,发现只有到速度为7.9km/s,卫星才能进入近地轨道,要往外层轨道,需要更大的速度.可以继续问:这是为什么呢?同步卫星明明可以以3.2km/s的速度运行,但是却无法以这个速度发射上去.学生陷入了积极的思维当中,有个学生终于回答了,这个速度和卫星的运行速度是两码,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送上天的速度,一个是轨道运行的速度。但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点很难,教师只能引导一下了。卫星越往外层,之所以所要的速度越大,是因为卫星在发射到轨道过程中,始终受到引力的作用,而且这时候,引力的是阻力,是需要消耗卫星更多的能量的。老师可以继续问:既然越往外层速度需要的速度越大,那么往哪个轨道发射,需要的速度最小?这时候生自然联想到了最内层轨道,由于发射到最内层轨道,引力做功忽略不计,因此速度等于运行速度,并且计算得到这时候所需的速度是7.9km/s.

在宇宙速度的教学过程中,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的区别是一个难点,以前我们往往是直接告知结论,但学生很难理解。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采用的是以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这种形式进行的。虽然没有任何实验,但仍体现了探究的思想,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初期,我们曾经滥用多媒体,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课堂形式单一化,课堂效果反而下降。现在大家渐渐意识到这一点了,在课堂考核时,用不用现代教育技术,已不是考核的标准,能否有机合理的使用才是关键。面对探究教学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凡是开课,一定要探究的,无论需不需要,凡是探究的一定要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小组汇报的。我们有时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时又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适时适度才能发挥他的功效。

【课堂片段】老师让学生观看屏幕上出现的两段视频,一幅是平常的河水,只能冲走一些小石子,另一幅是98年大洪水卷走房屋,引导学生看出两幅画面中水都具有动能,但它们的做功的效果不一样,即动能大小不一样,提出问题:物体的动能大小同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提自己的猜想,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猜想的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自己的猜想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来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自己的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在每个小组的网页上。当每个小组都完成后,让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讨论,并自己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物体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几个网址。让学生查阅,让学生知道,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它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问题探究、网络、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分组实验切合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问题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并培养了思维能力,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的快乐;网络提供交流的平台、提供知识点的扩展;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实验而实验,也不能一讲到底,形式单一,要做到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适时适度,当然我们在运用其他教学方式和科学探究相结合时,要注意切入点和切入时机,将它与我们的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即减负又增效。

五.在探究内容选择和设计上

   (一)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探究内容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的内容、任意的材料都适用于探究式教学。过于简单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须他们通过探究发现。而难度较大的探究内容,容易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厌烦、失败等负面情绪,对探究内容丧失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

    (二)善于开发新的适合的探究内容

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和思考与讨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探究素材,但我们不能仅限于这些内容,因为它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的,我们要学会留意生活和生产,自主开发适合的甚至更好的探究素材。比如:

【教学片段】在讲必修2中“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的内容时如何得到蜡块的运动轨迹除了多媒体外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探究实验。如图实验器材有斜劈、钓鱼线、一只彩笔、一个图钉、一张白纸。实验原理是用图钉固定O点,细线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栓一彩笔,使彩笔紧靠在斜劈边,用力推动斜劈使斜劈沿上边缘匀速运动。得到彩笔画出的轨迹即是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匀速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画出水平方向的分运动的轨迹,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轨迹,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是常州市一中对外公开课上的一个教学片段,基于生源较好,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教师用初中的实验器材,巧妙的设计了一个能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的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运动的轨迹和方式,找寻分运动和合运动之间的关系,它突破了原有的多媒体展示和频闪照片教学方式,采用的简单的实验器材,直观、生动,减轻了学生的精神压力,放松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和物理学习之间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忠平《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09

2.       张大昌 《从物理课程看科学探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12

3.       林贤数 《高中数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年07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