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名师工作室>>汪明青年教师工作坊>>文章内容
关注提高课堂效率的新增长点
发布时间:2011-03-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许敬茹

-------对听课和评课的一点想法

听课是常规教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主要以常态课、随堂课为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没有预设,在课堂观察中缺乏有针对性地关注点,在评课中也是想到哪儿说哪儿。因此失去了很好的相互提升的机会。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听课呢?对于新教师而言,听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模仿和吸收;对于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而言,听课是为了课堂观察。什么是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作为专业发展的要求,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相关的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有效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听课呢?

一、课前准备.。听课前最好与上课教师有所交流,了解本节课的课型、主要内容,上节课的进度,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大致状况等。这样使听课者做到心中有数。

二、上课过程。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堂。听课教师的关注点要有所区别。我们在听课时,要根据课型及目的有针对性设置关注点,对于新授课,主要关注:①突破新概念和规律的情境设置的适切性;②学生在课堂中对新概念、规律理解掌握的程度,这就要关注学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例如学生表情、学生兴奋度、情绪状态、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课堂反馈情况等。对于实验探究课,我们主要关注下列几个方面: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体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和操作→验证假设→得到结论的探究过程;②学生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对产生误差原因的分析;③教师对实验课堂的开放性,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习题讲评课的关注点:①一份练习的针对性,深度和广度与学生原有基础的适切性;②学生在练习中体现的思维障碍点及其形成原因;③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对解决思维障碍点的适切性,教师有无后继的巩固措施;④特别在高三复习的习题讲评课中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处理问题的物理思想等等。复习课有要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设置关注点。

下面举例说明。例1,高一的新授课《动能和动能定理》,通过课前的了解对着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因此利用下表来进行课堂关注并量化

教学目标

知道动能的符号、表达式,会根据表达式计算动能;能从牛二推导动能定理并理解其物理意义;领会动能定理得优越性,理解功是锰量转化的量度;

重点、难点

动能定理得理解运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及活动时间

情境一:理论推导动能定理得表达式

教师建立推导模型

学生在笔记本上推导和一人板演

情境二:动能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教师讲授

学生完成相关选择

情境三:动能定理的内容;方程的物理量的意义和特点;合功的求法等

教师讲授

学生听讲

情境四:教材例1

教师点评

学生板演

情境五:学案练习

教师点评

学生完成并板演

教学过程的评价

情境设置的适切性评价

教师引导的适切性评价

学生活动适切性及活动效果评价

情境一:符合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认知规律

教师引导恰当

学生活动顺利

情境二:恰当

讲授清晰

学生回答正确率高

情境三:复习了牛顿定律,没有体现动能定理的特点

教师对例题的选择加以推敲,加强动能定理物理意义的强化和巩固。

学生用牛顿定律解说明对动能定理知识停留在表面。

情境四:较复杂运动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受力分析、运动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使用动能定理的方法。

直接让学生解决复杂运动时不妥当的,反而引起学生对动能定理得排斥。

学生操作困难、板演时间长且错误率高

在课后的评课中,对授课教师提出如下建议:①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但在学生没有形成对动能定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就直接解决多过程的问题是否妥当?②学生在板演课本例题时基本都用牛顿定律来解,因为本题的运动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是否考虑用曲线运动来做例题,可以更好的体现动能定理的优越性?如何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③学生在处理多过程和多个研究对象时,困难较大,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受力分析、运动过程的分析思路,教师是否要时刻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解题思路?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是一堂学生实验课。通过课前我们了解到,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已经设计完成了实验方案。对课堂的纪录主要以录像为主,同时也使用了实验课的常用量化表;

教学目标

领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探究思路;理解匀变速运动阶段的速度;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数据;理解利用图像处理数据并寻找Wv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原理

功的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求速度

提出假设

学生假设:做功可能与平均速度、速度、速度的平方或速度的倒数有关

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

实验方案来源

方案呈现方式

实验性质

方案一:利用自有落体运动;

学生设计

学生介绍并讨论

学生实验

方案二:利用平衡摩擦力的斜面上的小车,在绕过定滑轮的砝码作用下的匀变速运动;处理纸带球速度

学生设计

同上

同上

方案三:器材原理同上,但用BIS数据采集系统,并用excel处理数据

教师设计

同上

同上

方案四:课本方案,即利用牛皮筋形变拉动小车,使小车运动。

书本示例

同上

同上

数据处理

将测得的wv的数据制成表格,并作图像分析数据

实验结论

只有方案三在课上处理完数据并得出w-v,w-v2,w-1/v的图像,可以分析出做功与速的平方有关。

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检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备注

实验原理

原理清晰,学生均掌握

 

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的方案详细而全面,每一组由一名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方案,并于其余同学分享和探讨实验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为全体同学详尽了解提供平台,课堂的开放程度高

 

实验操作

学生的操作基本到位,方案三是由熟悉excel的学生操作,实验效果好。其余各组均有不完善之处。

方案四种,学生对研究过程不明确。

数据采集

方案三的数据完整,其余实验课堂只能完成数据采集。但对数据的有效性没有做出判断。

方案四学生对选取研究数据由疑问

数据分析

方案三完成,其余课后完成

 

实验结果

方案三有所体现

 

误差分析

基本没有涉及

 

总体评价

①教学目标虽然没有全部完成,但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对该实验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②方案四涉及的运动过程较多,教师应加以引导;③继续关注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

在课后的评课中,根据录像,结合量化表,有的放矢的与任课教师交流。

量化表可以形象直观的体现课堂中的关注点,也使评课更有针对性和逻辑性。量化表的形式和内容是变化的,要体现教学目标是否落到实处,学生的掌握情况究竟如何。但就个人而言,听课时能关注的点毕竟有限,例如上两例主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那么其他方面呢?例如,就教学环节方面的逻辑关系如何,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呈现由哪些方面,呈现的时间、效果是否恰当;与学生的对话结构特点是什么,有突发环节时教师处理的适切性等等问题,所以,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①准备好适应各种课型的量化表;②教研组老师分工合作,每人重点关注几个点兵纪录,或者连续听一位教师的课,每次有不同的关注点。③可以根据预设,在课后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堂效果的量化调察,其数据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

三、评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详细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课堂,发现薄弱环节并一起寻求改善的方法和途径,而听课教师通过制作量化表,等于间接备课和审视自己的课堂,是授课者和听课者双方的共赢。所以评课活动中要坦诚相见,为了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

让我们共同关注提高课堂效率的新增长点——听课。相信一个教研组相互合作,持之以恒,一定能利用好这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