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田园报》>>文章内容
关于李晓声老师
发布时间:2015-03-0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吴大年

《琐忆芳晖女中》一文发出后,一些老校友看到后或发邮件或打电话给我,共忆往昔,感慨系之。今天上网,发现文章近日已被李晓声老师的儿子李英援先生转载,并希望我能提供李老师当时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因为他正在整理其父的传记。即此,我愿多说几句,亦算是对本文作再点补充。

 正如我在文中讲到,当时芳辉女中的师资力量,尤其是高中的师资力量很强,原因之一在于不少骨干教师均为民国时期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李晓声即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的高材生。我在芳晖女中工作两年多一点时间里,李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属于那种有思想有见解的知识分子类型,英语教学水平很高,深受学生欢迎,以至于我现在能记得名字的当年的外语老师唯他一人。或许是出于本人性格比较温和,作风也还算民主的缘故吧,我当时和学校里的教职员工都能打成一片,关系相处融洽,李老师对我印象也很好。记得我调离女中时,同事们都来为我送行,大家坐在校长室外间的教导处随意畅谈,李老师笑着对我说:“吴校长你作起报告来很中听,就像吃鸭梨的感觉,又甜又脆。”这些亲切而过誉的话语,让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抗战时期的李晓声是位热血的爱国青年,他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就响应国家招唤,投笔从戎,参加赴西南边陲和印缅一带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以自身一技之长担任少校翻译官一职,为伟大的抗战贡献了自已的一份青春和力量。今天,当人们谈论起国民党的抗战老兵时无不充满钦佩之情,然而今天的青年人恐怕难以想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至后来的二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李老师的这段光荣经历却是个让人避之不及的、复杂的“历史问题”。我离开女中后不久的反右期间,我十分担心类似李老师一样的老师们的命运。果不其然,后来就听说他出了“问题”。

大约在1983年前后,有一次我到苏南一带出差,刚上火车坐定不一会儿,就看到前几排坐位上一位有些面熟的人起身向我走过来,并大声喊着“吴校长”跟我打招呼,我定睛一看:这不是多年未见的李晓声老师吗?于是我也赶紧起身相迎,俩人坐下来好一番叙谈,见到劫后余生的他平安无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庆幸和高兴。谁都清楚,知识分子是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冲击最严重的一个群体,芳晖女中在反右期间教师中划了不少右派,文革时不少老教师又受到冲击,如老师被下放到农村;教物理的尤康成老师被逼自杀等,所以能坚持熬过来是多么不容易呵!

拙作《踌世纪的教育情怀》于20124月出版后,不少原芳晖女中和常州师范的校友都看到了我写的回忆两校的文章,可惜李晓声老师已与此前的2011年去世了。我相信,如果书早一点出来,他一定会因看到拙作而感到高兴的。李晓声老师是女中继齐季庄老师后又一个活过九十的长寿者,这也应证了一句老话:仁者寿。

                 写于2013-7-17

再补发两张1955年在镇江金山寺同一天拍的照片。第1张是车刚到达时所摄,车上侧面窗口探出头来的有四人,左1为作者本人,左三为李晓声。第二张是在金山寺下,第二排左1站立者为作者;后排左1站立者为李晓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