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田园报》>>文章内容
为学校尊严而跋涉―――六中往事琐忆(陆士伟)
发布时间:2015-03-1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戴年陶

                                        为学校尊严而跋涉―――六中往事琐忆
      十月中旬,田家炳高级中学退休的路锡坤老先生打电话告知:明年是田中九十周年校庆,多位离退休的同仁商议,约我写点回忆纪念的文字。我不便推辞,但一时又难以落笔,十分犹豫。记得1985年校庆,我还在学校,李亚白老校长嘱我写了首小诗。2005年八十周年校庆陆老先生约我,写了六首小诗,怀念六中的同仁。如今又将近十年过去了,学校发展很快,声誉日隆,令人振奋。真可谓:“芳晖光华九十秋,峥嵘岁月不言休,开来继往创新路,今日田中壮志酬。”下面就亲历者述几件往事,以示纪念。
        我1982年6月到1987年9月在六种工作五年多,是我重新跋涉,也是和同仁一起为学校尊严而跋涉的五年。我到六中时,受到校领导、诸多同仁的关照、支持和帮助,永志不忘。六中师资力量厚实,但生源和校风差强人意。当时一中初中部政策上允许可以从新坊桥小学、广化小学、德安桥小学、清凉小学的尖子生,如割韭菜地全部“割”去,而新坊桥小学和师范附小的中段毕业生全部分配给二十二中,余下的末段全部给我六中。明显受到政策上的歧视。当我了解情况后,我当场拒绝教育局初教科分配给我六中的招生材料,致使当时的主管领导下不了台。后来又有两位局领导到会上做劝说工作。后来接受了我的建议:凡是新坊桥小学和附小,除尖子生让市一中录取外(一中是重点中学),余下的按就近入学原则,凡在市河北岸的归二十二中,市河以南的归六中入学。广化桥小学的毕业生全收,哪怕分数最低的也收。才把这件事摆平。此事近三十年过去了,前不久,当时在初教处的屠鉴臻同志还笑着对我说:“你还记得当年拒收招生材料的事吗,那是我第一次和你打交道呵!”我说:“当然记得,但不是针对你的。后来尽管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后来还被赵宗昌书记找去挨了批评。”大概过了半个月赵住在第一人民医院,约霍锡金校长和我去谈话:“你们两个党员干部对一个非党的副局长当中顶撞,关系到统战政策,你们应该主动去检讨。”我说:“这件事扯不上党与非党的统战问题。局里在执行招生政策上要‘一碗水端平’。局里不是也接受我们的市河为界就进入学的方案了吗!”后来,也就不了了之。然后此后的生源分配也就按此原则办了。
      大概是1984年秋天,中央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凡是中教5级以上教师,夫妻分居的可以将居住在农村一方的亲属可以农转非调到市里来安排工作并安置子女入学。当时宗麟、黄春树、解锡珍等诸老师的亲属“农转非”陆续解决了。唯独物理教研组长杨志清老师的妻子“农转非”拖着不解决。传下话来说是市人事局有位姓包的副局长不同意。理由是杨老师是多子女要落实政策可以将杨老师调武进去,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我知道以后,与一位校领导直接到人事局找那位包副局长。包副局长倒是接待了我们。我向包副局长说明杨志清老师的实际情况:“杨老师不仅是中学4级教师,而且是广化区的政协委员,还是民盟六中支部的主委,他是从高校职教调到六中的。他爱人本来也是教师,响应党的号召才去农村的。再将杨老师调农村去,谁能承担这个政治责任,岂不是变相的搞第二次下放。”包副局长听了还算通达说:“我们以前并不了解他的详细情况,更不了解他是政协委员,只知道是多子女,不能都调市里来安置。”我说:“如果是这样,那是否可以按政策18岁以上的子女不上调,18岁以下的一女一子随其妻调到市里安置,且这俩孩子都在六中读书(当时一个读高三,一个初三)。”包副局长也觉得我们也通情达理,同意这样安置,很快落实了政策。我谈这件往事绝不是说个人有多大能耐,而是我觉得我们做教导处工作的应该反映教师的合理要求维护其权益,同时也应该为校领导分担点责任。事实上当时的王一程书记、李亚白老校长、汤念亮老主任都是支持去办这件事的。
        维护学校的尊严,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必须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彰显学校师生中的闪光点,该表扬的要大力表扬,该宣传的要大力宣传,当时体育组吉祥荣老师带举重队取得好成绩,市体委愿意将举重设施分配给六中,但缺少举重房,在李校长、张校长重视下就在教室前东南角的围墙内造一间简易举重房,给予大力支持。数学组陆玉珍老师工作出色教学有突出成绩,后来我将学校整理的先进材料,重新整理成通讯稿发到省广播电台发表,后来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享受市劳模的待遇;物理组洪乃重老师在市电教馆上公开课,反映很好,后来成为初中物理课的台柱教师、中考命题也常常请她区参加,提高六中的美誉度。数学组的庄玉明老师,克勤克俭,对学生亲切有加,校内大力宣传,后成为市里的先进教师、劳动模范。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同样加以宣传。如当时高一的朱文清(朱爱琴老师的女儿),她从小因小儿麻痹症残疾,品德高尚,关心班集体,学习优秀,当时正是全国学习张海迪的事迹。我写《她多么像海迪》一文给常州日报社,常州日报社发表出来了,对全校同学都是个激励!朱文清同学从此一直做好事,三十年来,她成为常州市的道德模范,身残志坚,勇往直前的残疾人中的佼佼者;知道当下朱文情仍是“常青树”,这也是六中的光荣。
       在发扬师生中的闪光点的同时,积极引导、支持有为的老师参与市教研室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陆玉珍、殷宝章俩位老教师积极参加市平面几何入门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到北京去学习参观,在杨裕前、姚文华等老师率领下,常州市的平面几何入门教学课题组获得了“苏步青数学奖”。这乃是常州市教研室的殊荣。其中也有六中老师的汗水和功劳!与此同时,语文组徐尙衡老师,他率先编写成语辞典,后由教育局黎平、吴逸云老书记领衔组织成语辞典的编写组重新修订,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还在香港发行,颇有影响力。徐尙衡老师以后被调教育学院,后又并入常州工学院,除继续出版中小学生学习词典外,还就古籍整理续写历代传奇故事选等书籍,还约宗麟主任和我各承担一个朝代的传奇故事的编写工作。一套10册,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发行。这虽是后话,但足以说明当年六中的教师的学养水平。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要学会调动积极性,消解消极性,其潜力就能挖掘出来。
         顺便谈及的是办后备干部的培训班(高复班)。我调到六中半年后,市委组织部培训处的张处长来联系把后备干部的补偿教育的高复班放到六中来办,这显然是增加了我校教师的工作量。经校领导研究同意,我校连续办三期后备干部高复班,我兼任班主任,同时受到了语文、数学、政史地各教研组的全力支持,每期四个月左右,毕业后大多考入党校、电大、教育学院深造,少数直接考入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后来成长一百三十余名基层领导干部,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其中吕红成长为全国政协党派局的副局长(吴文英部长的女儿),陆洪生成长为市中级法院院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紫娟成为市国税局副局长(张太雷的外甥女)。办好了干部高复班,对在校学生也是信心的提升,自1984年起到1987年四年间常州六中的高考升学率连连攀升,受到局和社会诸方面的普遍好评。
        从一所普通中学,跋涉行进攀升为“四星级”的高中,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窃以为办好学校一是要选好校长,这主要是局领导考虑的事;二是带好教师队伍,名师严师才能出高徒,好教师不是从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带来的,而是靠在实践中培育生成的。三是有好的生源,而生源的好差又是由你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高低而决定的。出了成年效益,社会信誉度必然提升,而招入的生源成良性循环。反之亦然。常州六中因香港田家炳老先生无私赞助600万元而更名为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经多年努力奋斗,不仅在常州而且在全国各田家炳资助的中学中也声名鹊起,这自然是令人欣慰的。
       在田家炳高级中学举办九十周年校庆之时,略述往事,以志祝贺!愿田中在深化改革中展翅鹏翼,直冲云霄!
                                                                                                                                               陆士伟
                                                                                                                                             2014、1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