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田园报》>>文章内容
田中,我成长的摇篮( 戴慧)
发布时间:2015-03-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戴年陶

                                                            田中,我成长的摇篮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戴慧
        在田中工作、生活的16年,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仅是我从入职教师成长为成熟教师的阶段,而且也是我担负起家庭责任的阶段。从成家到立业,田中都是我成长的摇篮。
                                                              一、“伯乐识马”促成长
       田中的历任校长都以“压担子、搭梯子、引路子”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1998年,我工作第三年,刚刚教过初一和初二,学校安排我同时接下高二文科班、高三文科班、高三理科班的教学工作。面对这样的挑战,领导安排我到兄弟学校去听课学习,回来以后消化吸收,探索适合田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也有的新教师工作第一年就上初三毕业班,领导们外请专家,每周到校来听课、指导。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一大批像我这样的新入职教师很快成长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赵从云副校长的话,“工作认真一点,金钱看淡一点,眼光看远一点,做人低调一点。”
        领导们不仅在工作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生活上同样非常关心青年教师。98年,单位最后一批福利分房。一次午餐时,陈蕴书记问我:“你打住房申请了吗?”我傻乎乎地问:“我才工作第三年,没资格吧?”陈书记详细给我解读文件精神,发现我刚好满足条件。然后就是递交申请、打分。最后我幸运地分到单位最后一套福利房。我父亲当时重病住院,听到了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工作啊!” 
                                                                      二、“润物无声”造氛围
        我刚工作的时候,觉得前辈老师们的气场好强大。他们在办公室埋头工作,很少讲闲话。我们这些小年轻在办公室也不敢啃声,更不敢大声说笑。全国劳模庄玉明老师摔断了腿,休息了几天就拄着拐杖进了教室。快退休前,她眼睛剧痛,学校安排年轻教师给她批作业,但是她拒绝了。她说:“我不批作业,怎么知道哪位同学在哪里出了问题呢?”她忍着眼睛的疼痛继续给学生批作业。当时李培老师还是班主任兼年级组长,晚自习学生考完数学,他连夜就把两个班的数学卷批出来,并马上打电话给班主任反映情况。他开学生会,一开场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你们听到了没有?命运之神在敲门!”李老师的“黄金搭档”余晓云老师,她的管理风格是“软绳捆硬柴”,再调皮的学生也磨不过她的耐心和持之以恒,最后只能服服帖帖。马鋆雪老师雷厉风行,她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学生严而有格、严中有爱,家长把孩子交给她是最放心不过的……潘光旦先生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学校不仅学生是小鱼,其实年轻教师也是小鱼。老教师们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用行动营造了“润物细无声”的氛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
                                                                 三、“志同道合”聚力量
         新到田中的,还有很多志同道合小伙伴们。还记得2000年左右,计算机辅助教学刚刚萌芽,各个学科的年轻教师都挤在电脑房,一起研讨PPT 怎么制作、课件如何为教学服务。有人做了一段函数的动画、有人截取了一段视频,都能引起轰动!下班了青年教师都在电脑房里,大家都铆足了劲在互教互学。还记得徐业义老师的话,“不要学那种抢时间的落后方法,要走提高课堂效率的路子!”当然还忘不了汪明老师不断学习、厚积薄发的力量,忘不了孙蓉老师精彩的课堂,更忘不了我们政治组的团结协作。以批阅期末卷为例,我们全组打通仗,从初一批到高三,从早批到晚,干脆不回家住宿舍。办公室外北风呼呼地吹,办公室内热火朝天干劲十足……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田中快速发展的十年。青年教师传承了田中精神,凝聚了田中力量,和田中师生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朝着共同的目标,志同道合,携手并肩,共同成长。
        虽然因工作需要,我离开了田中,但是在田中的收获和成长已经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