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化德育>>温馨班级>>文章内容
高一(3)班温馨班级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15-03-2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管理员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它应该让学生在这里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怀。本班共有54名学生,全部都是寄宿生,部分学生缺少家庭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急躁的性格和行为;有的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性;有的家长忙于经商,无暇教育子女,经常更换教学环境,易使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有的家教方法简单粗暴,学生易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地努力来进行温馨班级的建设

一、建设温馨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1. 班级口号:奋发图强,梦想飞扬

2. 班级理念:打造优秀集体,不让一个人掉队

(二)建设温馨舒适、人性化的班级文化。

      1.静态文化:①班风、班训;②黑板报;③优秀作业展示区;④卫生角

      2.动态文化:①课堂文化:我思考、我收获、我快乐;②漂书活动。③你追我赶:成立学习互助小组,;④每周进行个人卫生行为习惯评比; ⑥:量化评比礼仪、学习、卫生、值日等标兵。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点

    1.以感受恩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去感受爱与关怀,发展学生情商,培育情感文化,并在课堂中弥漫,在生活中滋长。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班主任不仅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时刻刻,班主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

    3.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打造班级精神。①进行传统的思想教育。②构建人人参与的班级活动模式,主要以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守信、节日庆祝等为主。给学生以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二、从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基本素质

    1.认真组织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礼仪等习惯。使之生活上自立、学习上自强、思想上自信、行为上自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五爱的思想情感。

    2.文明源于身边细节,做到集会秩序化、两操动作规范化、站立行走整齐化。开展“爱心、孝心、责任心”、”“妈妈的好帮手”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责任意识。

    3.加强法纪教育与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提高是非辨别能力,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上的安全常识及法律法规,开展自护教育、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教育,与家长签定《安全协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帮助形学生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超越自我的勇气。重视离异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的教育。

    5.建立自主管理模式。营造积极、健康、融洽的班级环境,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设立常务班长与值日班长管理体制。定期变换管理角色,实行角色动态制。通过“岗位责任制”、“干部轮换制”的改革,使班中人人有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满足学生为集体服务的愿望。

 (二)感恩教育:让学生拥有一个感恩的灵魂。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培育一种意识,养成一种习惯,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的种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古训、故事、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仅是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还需要用心感受生活给予我们的恩赐,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品味成长过程中幸福时刻的点点滴滴。用心体会是老师的爱,家长的爱,同学的爱,社会给予的爱……感恩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可是一次与父母的长谈,一次深情的思念,或生活中小小的改变。感恩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再现,是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与传递。诸如一个微笑、一个搀扶、一声问候……感恩教育不仅要发于心,还要出于口,让学生大声说出来。

(三)关爱学生,打造温暖教育。

以情感为核心,在细节处显关怀。一是开展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受周围的温暖,体验爱的氛围。每月为学生举办生日会,师生共送祝福、贺卡,寿星感言,从而感受到 “家的爱”,拉近距离,沟通情感。开展学习互助活动,互帮互学,增强其学习信心;教会学生珍惜学习机会,融入集体,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用集体的温暖对他们进行关怀。通过赏识,展示自己,增强自信,从而坚信“我能行”。三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学会自立,学会生活;教会自我约束、养成良好习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