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田园课程>>课程建设>>课程动态>>文章内容
原来好课是这样‘磨’出来的!
发布时间:2009-05-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方圆

       2009514日,武进区教研室主任徐惠仁带领省级课题组成员来到了我校,进行了为期半天的省级课题调研活动。

各位专家老师先听了我和储昭奇老师的两节课,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接着他们给我们两节课进行了精湛的点评,让我们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一节好课是怎样“磨”出来的!

徐惠仁专家在对我的课进行点评:是一堂精彩的课,亮点和启发主要有3点:

1、目标明确,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通过“西藏今昔对比”和“3·14事件”,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了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的价值取向。

2、重点突出:重点知识和知识的重点要素都比较突出鲜明,并且把重点部分中抽象内容具体化,深奥内容通俗化,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整个教学过程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民主氛围好。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短短一节课下来,徐惠仁专家既然能把一堂课中我“百思不解”的一些存在的问题和课堂的突破点“一针见血”地点出,使我受益匪浅,同时倍感专家对问题的深刻见解和对课堂、对教师和教育事业的执着严谨和热爱负责!徐教授给本节课提出了以下建议:

1、教师要做到“居高临下”,要能客观把握问题的精神实质,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就教材而讲教材、就问题而讲问题。比如本节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特点,既是保障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更是从本质上坚持和维护我国国家的统一,所以它既是我国的一项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2、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进行讲评时,不能分得太细,不一定要照搬书本。比如书本中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特点”,但是在现实客观情况下,往往里面的原因既是历史因素导致也是现实情况决定,很难把它们进行明确的区分,“各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请问是现实特点还是历史因素?“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难道只是现实情况没有历史原因?所以,统一归为由我国的民族状况决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关系,多民族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差异等。所以,我们既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同时又要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特点”,给予自治地方充分的自治权。

3、在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时,从微观上讲,既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从而形成更加平等团结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上升到宏观上讲,是为了国家更加的统一和安全,从而更有利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4、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敢想敢说的情感意识,和善想善说的方法和能力。

5、学案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能过宽、过空、过高,目标要分“三维”,但不能就把“目标进行三维罗列”,要参照教学目标的编写方式,把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再根据本学校具体的学生情况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性目标,通过一堂课的师生互动学习,学生确实能实现和达到可行性的目标。

最后,徐主任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追求“大气、大智、大雅”的课堂品质,做到“洒脱和超越”!

紧接着,与会的十几位专家教师都对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点评,会议气氛非常活跃,随时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擦出智慧的火花。

武进礼嘉中学尹建文校长指出:学习目标的整合上可探索。若能“在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等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就能实现自我突破!

武进区政治教研员蒋志芬老师这样点评: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教学效果好。要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质疑上面再下些功夫,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的能力,那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溧阳中学的史晓中主任评价这节课能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情景创设精当,学生主体参与度高,课堂活泼,学案设计环节到位,讲练结合。若能让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老师的教学手段的设计应用更加适时适度,操作更加规范熟练,语言进一步准确精练和有感染力,那课堂效果会更加出色!

……

在第一时间,我们政治组全体组员在教研组长孙蓉老师的组织下,也进行了组内的深入分析和充分点评。比如“3·14事件”视频的运用要自然过渡,精心设计好衔接语言,不能显得太突兀;“西藏今昔对比视频可以再精练一些,压缩时间”;“老师讲解可适当减少,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分析”;“教师语言可以做到更加亲切,更有亲和力”;“最后三个问题的设计还可以更加的通俗化和趣味性”。……

经过前期的备课、磨课到课后的评课反思,让我真正体会到一节好课的来之不易,更让我充分感受到各位专家、老师们对教学的严谨态度、对教师职业的敬业精神和对知识科学的尊重,我更深深体会到专家老师们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呵护和毫无保留的付出和支持。学习他们的求实品质和求真精神,就从对这节课的再次完善开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