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文章内容
巧设思辨性话题 浸润学科理性精神
发布时间:2017-06-2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图书馆

巧设思辨性话题   浸润学科理性精神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反思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孙蓉

开课时间:2017517日下午第一节

开课班级:高一(7)班

“神”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康德对理性的解释是 :一是要自己思考,不迷信任何权威,包括书本、教条、经验、领袖、导师、救世主、专家等等,一切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二是要自己思考也站在每一个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有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从政治学科的角度而言,理性精神的养育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理性思考,作出理性判断,并积极奉献社会的理智建设者。理性精神的形成要靠长时间多方面的有意识的渗透和培育,在本次《我国的宗教政策》研究课上,我参考了网上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围绕“运用思辨性课题提升学科理性精神”研究主题,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现结合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

思辨以社会生活搭台唱戏

思辨性话题就是对共同关注的同一事件、活动、问题或情景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分析、推理、判断,进行辨别分析活动的总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思辨性话题时应该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理论与生活脱节,并且始终要保持时代性的气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具有现代意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材料也要精心筛选和组织新材料,要体现最新的时事动态,在教学中要冲破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学生既可以掌握理论,又会活学活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一课教学内容是政策性的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单纯字面上的讲解不仅达不到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的知识目标,更谈不上让学生弘扬科学的理性精神,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树立正确的“三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导出课题时,首先对学生对宗教的了解情况进行基本的了解,学生从生活和历史上对五大宗教派别是有所认知的。“许多文艺作品在创作时中会有一些宗教的色彩。结合你所知道的相关文艺作品谈谈对其所反映的某个宗教的理解。 ”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侃侃而谈,学生在西方电影《达芬奇密码》中感受了基督教与异教徒之争的混乱和残酷,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体会了当时历史背景下基督教对犹太人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中国的经典文学《西游记》儒道佛的合体,衬托了孙大圣反宗教的斗士形象,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圣洁的伊斯兰教下主人公的的爱情只能为宗教殉葬………我最后和他们一起谈到了一篇大家熟悉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鲁迅先生的《祝福》,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祥林嫂在吃人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和残害,死在一个风雪交加的祝福年夜,生前她用自己的积蓄满怀希望为寺庙捐了个铁门坎,给千人踏万人跨,赎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去阴间受苦,但这点微弱的希望也在现世破灭,建立在语文课的分析认知,学生可以辩证地思考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进一步点拨下剖析出宗教的本质。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中真正对宗教的接触并不多,对宗教的认识似乎知道但又存在许多误区。

基于学生的这种学情,我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了五组关于“宗教”的家庭对话,让学生也参与到这对话情境之中,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思辨性的探究。这个对话的设计最大的亮点就是取消了传统的设问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对话中思考分辨,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设问的取消大大提高了思辨的难度,其实也更符合生活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有人会提出问题来引导你思考,而是需要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分析得更为细致,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中,有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亮点。

思辨为教学重难点助燃突破

《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内容:

对话四:妈妈:国家公祭日时,南京市五大宗教界人士代表及信众代表组织“世界和平法会”祭奠受难者呢。去年盐城突发龙卷风冰雹灾害,常州天宁寺还发动了我们弟子捐款捐物了。天宁寺的松纯法师还是常州市政协委员呢,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宗教稳定提出过很多建议呢。你看我们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多大啊!

设问:从妈妈的对话中,我们怎样看待信教群众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呢?

内容参考:广大信教群众大多数是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他们爱教与爱党、爱国是一致的,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要保障他们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和权利,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分析,学生会很直观地理解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为了引导宗教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还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两者一词之差,但却有本质区别,这是学生比较出错的地方,抛出这个让学生选择,引发部分粗心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在对比之中,理性辨析,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宗教的本质是有神论、唯心主义世界观,两者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不可能相适应。但是可以通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服务 。

     

思辨为学生困惑盲区解疑释惑

生活是最好的导师,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但是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形形色色,如何正确的评价、分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双慧眼要在不断理性的思辨中练就。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有意识地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再现于课堂,进行反观和引导,很有针对性,对今后的生活也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母亲:好孩子,马上就要考试了,你跟我一起去天宁寺进香吧,佛祖会保佑你取得好成绩的。

女儿:我才不去呢,我是共青团员,搞这个是封建迷信,同学们会笑话的。

母亲:谁说的,上次天宁寺搞和平祈福庆典的时候,还专门派出警察来维持秩序,这不就是说明宗教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吗。

女儿:那也不是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好的呀,电视里不还放了公安部进行抵制打击全能教的行动吗?

妈妈:全能神教,那是邪教,是做坏事,国家就应该管。我们宗教事务,国家不管,会妨碍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封建迷信、邪教误以为是宗教,这种划分上的误解也会连带误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系统地向人们灌输关于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人生的意义、命运的安排等宗教观点,要人们遵守教规,忠于神祗,忍耐、顺从,以求来世的幸福。教徒参加宗教活动是为了行善积德和修身养性,它的终极关切是超乎于此世的。封建迷信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幸的情况下,才求助于巫婆、神汉,算命、烧香拜佛等。目的是要借助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测知并控制世界上的事物,要“神力”服务于自我利益。它关切的是眼下的、实际的、世间的事物和自我。它关切的是眼下的、实际的、世间的事物和自我。国家保护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正常的宗教活动。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我国党和政府一贯的政策。封建迷信活动不受法律保护,我国一贯的政策是坚决依法取缔,打击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封建迷信。而邪教则是冒用宗教名义或打着宗教旗号,歪曲宗教经典,掺杂迷信和伪科学内容,拚凑所谓“教义”,神化首要分子,以秘密传教方式发展成员,制造、散布歪理邪说,蒙骗、恐吓、胁迫群众的非法组织,从法轮功到全能神教,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惨案让更多普通群众深刻认识到了邪教“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本质,国家坚决打击邪教的违法犯罪活动。

总之,思辨性话题具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多种思维合理性的冲撞、质疑、批判、辨析、联想和发散,最终期望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创造性思路和措施。通过思辨提供了理性对话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素养,塑造了学生的理性价值,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