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国际理解>>域外来风>>文章内容
中英教育文化差异及其对比
发布时间:2008-10-2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丁建伟


     2008年,作为江苏省中学数学教师赴英国培训团的一员,我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活动。在与英国同行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语言上的问题,其中最直观的就体现在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方面。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下通过这次培训获得的一些感受。
一、教师与教材
    “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成语和习语足以体现教师和书本在中国教育文化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永远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就是尊师的体现。“尊师如尊父”。中国学生无法容忍西方学生同教师讲话时的那种平等的姿态,更不必说上课时迟到、嚼口香糖、把脚放到课桌上,甚至公开质疑教师的观点。然而,对于认为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西方教师而言,上课迟到、公开批驳教师观点等类似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允许的。与大多数中国教师不同的是,西方教师认为能够大胆地对教师(甚至书本)的观点提出批判性的评论正是学术自主或是有独到学术见解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书本中蕴藏着知识、智慧和真理。书本中的知识有待学生去挖掘并储存在脑海中。只要是写进书本中的就都是正确的,对于其正确性和精准性勿庸置疑。自古以来,怀疑、反对书本中的观点轻则会被看作是“炫耀、不自量力”,重则就是“胆大妄为”,甚至“背叛先人”。与此持不同观点的西方学者认为,收录在书本中的是事实、态度和观点,人们可以自由地解释这些事实,讨论这些观点,驳斥这些态度。书本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学习的目标,因而毫无神圣可言。
二、课堂中心
    新课改实施前的中国数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学生希望教师能把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倾囊相授,而不愿让老师提太多的问题。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微乎其微。因此,英国教师往往认为中国学生在口头交流方面很被动,甚至很薄弱。在他们眼中,中国学生宁愿从事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或是个人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然而中国学生们自我认为很努力,很善于交际。因为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而且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很积极,虽然不太主动活泼,但一直保持着和教师的同步思维。从这一点上,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是积极配合的。存在的不足只是中国学生不太适应结对子、分组讨论之类的课堂交互活动罢了
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就是“沉默是金”,“静水流深”等传统观念对中国学生的影响。与外向的西方人不同的是,很多中国学生不善张扬,甚至喜怒不形于色。这也正是为何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难以琢磨”的原因。“我们到课堂是为了听老师讲,而不是听其他同学讲课!”对于抱着这样观点的中国学生而言,小组讨论为那些喜欢“炫耀”的西方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久而久之,中国学生对这种“无意义、无收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反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体现。
这种抵触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明显。中国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可能给予的是非标准的,甚至是错误的答案或结论。因此,结对子或者分组练习无疑会扩大其犯错误的机会。在数学讲解的过程中,讲解的对方应该是教师,而不是任何其他同学。如果真有必要进行分组讨论的话,也应该把它放到课后,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正确的答案。
   不同的是,英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以课堂宏观监控者和活动组织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讲得很少,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思维当中去,热烈生动的讨论自然也就会时常发生了。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以数学教学为例,英国数学教师一直为中国学生扎实全面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超凡的数学心算能力而惊讶不已,同时也为他们不尽如人意的提问与质疑能力而深感沮丧。这一事实与我国的数学教学方法不无关系。正如前文所及,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应试型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是基于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的概念与公式之上的。数学教学的中心是概念和公式的应用。我国的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同学生一起练习应试技巧,通过搞“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备考。
相比而言,西方教育体制可以被称作是素质型的。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开发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它是否在各种考试中取胜(事实上,英国的各种考试卷我们也都看过了,考试试题都是基础性的,要通过这样的考试是比较容易的),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自己适应这个纷繁多变的社会。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使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对学生及数学的定位
    在中国,由于受中考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初高中数学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能否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进行的,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次要的,因此所有学生学同样的数学,考同样的试卷。对于数学学科,更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对数学公式及对常见方法的熟练应用,因此,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数学变成了可操练的学科,而不是思维的体操。
在英国,每个学生被定位为一个个有不同思维、且能力有差异的个体,数学学科也不是可操练且也不必操练的学科,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好数学,因此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场所,而不是听讲、记忆及操练,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不够重视,英国的课堂对中国教师来讲,可概括为“太民主、条理性差、不严谨、缺少总结”,英国的学生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是“反应慢”。
总之,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在逐渐变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将一直存在。我希望通过对中英教育文化中的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方面的略述,能够为自己及国内教育同行提供中西方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的方便,同时为立志远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奠定面对教育文化冲击的心理准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