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国际理解>>友谊之使>>文章内容
与哈佛教师“零距离”——我的AFS之行
发布时间:2008-10-2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大黄蜂”小姐亲临赛场啦

    来美国2个多月了,10月6日中秋节那天我收到了不少祝福,还有电子“月饼”,海那边长长的牵挂总是让我倍感温馨。10月2日是儿子涛涛2岁的生日,住家真得想得很周到,买了两箱玩具提前寄给涛涛!我和家人约好在电脑前一起庆祝。小小的摄像头,承载着浓浓的情谊,这头,我的住家开心地祝涛涛生日快乐,电脑那头娘家人和婆家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我先生代表大家表示感谢,衷心地邀请他们到我们中国的家来作客!就在那一瞬间,我感觉世界真的很小,人和人之间是如此和谐而美好!

    与哈佛教师“零距离”
    “如果我的高中四年的学科成绩都是A, 并且大学入学SAT成绩远远超出其他的学生,我能进哈佛吗?”你得到的答复是“可能”。
    并不仅仅是哈佛,美国大学招生标准除分数外,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潜质和个人品质。所有申请的学生需要递交高中四年的成绩单,大学入学的SAT/SAT II或ACT 等的成绩,二或三篇反映个人生活、思想的论文,以及任课教师及相关领导的推荐信。
    正值美国招生宣传季节(10月至11月),10月11日下午2点钟,哈佛大学一行三名负责人来到了我所在的学校BTW高中。他们身着职业装,笑容可掬地走进座谈的会客室,需要咨询的学生们已经在里面等候,他们站起身表示欢迎。
    也许是对“哈佛”的敬畏,学生们显得有些拘谨。“你们都是高四的学生吗?有多少同学去过哈佛?”其中一名举止端庄的女士亲切的话语一下子缩短了与学生们的距离,现场的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示意,有的说是旅游时参观过,有的说是曾探望在那读书的哥哥,三位负责人听后频频点头。随后,那位女士对申请所需要的材料逐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她说希望申请者的文章要有个性,能充分体现个人品质。如果有特长,可以交相关的影像资料。因为学生对面试比较关心,所以他们重点解释了一下,面试时不要紧张,“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面试时间为45分钟左右 ,交流的目的是想更好地了解你,如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如果你被录取了,你会给学校做什么贡献等等,只要坦率地表达自己就行。
    我在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并表达了对哈佛的景仰之情后,和他们进行了交流。那位女士听说我是来自中国的访问教师,哈佛在中国家喻户晓,她显得很兴奋,坐正身体,微笑着说有点不好意思了。(以下为我和他们的交谈记录)
    问:在录取时,你们最看重的学生的品质是什么?
    答:领导力、热情等。
    问:每年有多少国外的学生考入哈佛?
    答:大约10%左右。哈佛欢迎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优秀人才。(其中一位年轻的负责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来自一个很小的城市,小时候生活圈很窄,我甚至没有黑人朋友,生活似乎有些单调,但哈佛弥补了我的遗憾,在这个优秀的群体中,我扩大了眼界,结交了好朋友,一生受益。
    问:国外的学生考入哈佛是否与美国学生享有同等的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答(非常肯定地):是的。
    问:国外的学生考入哈佛的学费是多少?短期的交流项目的费用是什么?
    答:具体的数字不太清除,你可以问我们学校的办公室。(他们给了我该办公室的电话)
    问:据说哈佛学生非常用功,他们还参加社区服务吗?
    答:大学并不要求学生象在高中时一样进行社区服务,但65%以上的哈佛学生仍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如去孤儿院、敬老院、医院等等。他们关心国际大事,喜欢助人为乐。
    结束了简短的交流,我由衷地表示了感谢,并邀请那位女士合影,她欣然答应。
    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的座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那位女士再一次欢迎学生们报考哈佛,感谢他们今天能来参加座谈,最后祝大家好运。

    一个美国高四学生的一天
    在中国,高三毕业班的莘莘学子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那么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呢,是否也承受着升学的压力?还是象传说中的那样非常轻松?
    我决定随访一名高四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我将对象定为我的一名学习汉语的学生,事先和她进行交流,也就是我希望能看到她的常态学习生活情况,得到了她积极的配合。
以下为我随访的记录。(10月10日)
    7点起床,洗澡, 吃早饭5分钟(牛奶和谷物)。
    8:10她爸爸开车送我们去学校。8:25到校。
    8:35-12:00上的四节课是西班牙语课、经济学、英语、戏剧表演课。
    12:05—12:30在学校餐厅吃午饭。
    12:35—3:20上的三节课是数学(微积分)、物理和中文。3:20学校放学
    3:25-  学生会活动。6:05到家。
    6:25-7:30 她全家和我在一家泰国餐馆吃晚饭。她边吃边和父母聊学校生活。
    吃完晚饭,我回到住家。第二天她告诉我,昨晚作业做到12:30,然后睡觉。
    在这一天的学习中,我观察到她学得很主动,上课认真记笔记,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包括看书(一本小说),完成物理和数学练习,写汉字,准备戏剧表演(老师给了一周的时间)。
    随后我又对她进行一次访谈。(访谈记录如下)
    问:每天几点到家?
    答:一般6点。除了周三学生会活动,其它几天放学后还要上别的提高课。
    问:你最喜欢的课是什么?觉得最难的呢?
    答: 最喜欢中文和经济学,我觉得它们会很有用。最难的是物理和数学。
    问: 你的爱好是什么?
    答:跳舞。每周日我会去上舞蹈课。
    问:周末怎么安排?
    答:每周五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然后去看学校的足球赛。10点左右到家,上网看看邮件。周六、周日一般10点起床,白天做作业,然后和朋友逛逛街或是去公园玩。周日上一个小时的舞蹈课。晚上12点左右睡觉。
    问:作为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说说你们开展的活动,好吗?
    答:开学到现在我们组织策划了“回校周”的活动,本市学生会联合会议即将在我校召开,大约有400多名代表,所以昨天你看到我们还在准备。
    问:考大学对你来说有压力吗?
    答:当然有,因为我想进一流的大学。
    在BTW高中的两个月来,我感觉美国的学生相对来说有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下午3:20放学后,就可以自由支配,有些非高四的毕业生会去参加社会实践,打工赚钱;有些参加体育活动,球类运动或游泳等 ;有的看电视,听音乐;当然也有刻苦学习的,就像我随访的这位学生。合理安排与否,完全取决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

    美国校园里的“感动教育”
    学校每周五都会在体育馆举行全校师生的集会,住家的男孩曾用了一个“疯”字向我描述它,而当我身处其中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这种震耳欲聋的“疯狂”。在美国,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吉祥物和幸运色,BTW高中的吉祥物是大黄蜂,幸运色是橙色和黑色。集会时,各年级的学生站在固定的方阵队伍中,他们身着黑、橙色的服装,用橙、黑色的饰物精心装扮自己,有的甚至连脸上都画有这两种颜色的图案!校舞蹈队、乐队的同学非常起劲地在场上表演,场下的同学们随着节奏非常鲜明的音乐的鼓点一起摇摆,霎时场上场下汇成一篇跃动的篇章,他们放声唱着校歌,为晚上即将参赛、正走入场中的校足球运动员们呐喊加油。每当这时就会有一个男学生擎着校旗跑入场中,边跑边舞动手中的旗帜,全校为之欢呼,就在那一刻,我竟爱上这个“疯狂”的集会,因为我深深地被那种自然流露的、强烈的爱校精神所感动。记得开学初介绍新老师时,我就是被指导教师拉到场中央的,主持的女生刚好是中文班的,她用才学的“我爱中国人”这首歌向我问好,我竟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只是不停地向场四周的老师和同学们挥手表示谢意。
    学校每年都有 “回校周”,“回校”指校友在那周周五晚上回母校观看足球比赛。上周恰逢“回校周”,指导老师提醒我每天都要带好相机,她说你会得到很多的惊喜哦!果然,我每天都有意料之外的“视觉冲击”,如周一学生穿80年代的衣服,周二男生打扮成女生,女生打扮成男生,周三他们打扮成小时候的样子,与此同时,学校还举行装饰教室的比赛,并分年级进行装饰专区赛。我原认为美国学校实施“走班制”,没有相对独立的班级,没有班主任,也就不会有年级的概念,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会削弱,然而发生的一个小细节改变了我的看法。( “走班制 ”指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和个人喜好自行选课,所以各学科的教室是固定的,而每节课来上课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一个教室里坐着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周四学校评比前,住家的男孩特意带我去看他们高四赛区的作品时,不少学生已在那驻足观望,我禁不住赞叹“创意不错”,而他自信地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看来“走班制”经营得好, 并不影响学生的集体观念。
    “回校周”的周五学校为获得“大黄蜂先生和小姐”的学生及提名学生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BTW高中的传统是全校学生从即将毕业的高四的学生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男女学生各一名,然后由学校的行政部门和学生会从若干提名者中确定10位候选者(男女各5名),学校为他们举行一次竞选展示会,候选者的 “规定动作”是2分钟的演讲,“自选动作”为个人才艺表演。就在竞选活动结束的当天,由所有的学生投票选出心中的“偶像”。让我开心的是,候选者中居然有三位是我的学生,而最终当选“大黄蜂小姐”的竟然是我随访的那位女生!在加冕仪式上,当她身着白色的晚礼服伴随着一位学生歌手现场演唱的“Only you”的歌声,绕礼堂缓缓走向舞台时,全场唯一闪烁的聚光灯紧紧追随着她,她不断地向周围的人群招手,她的微笑是那么灿烂,我知道这会是她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她戴上了王冠,坐在舞台金色的宝座上,和观众一起欣赏着各年级表演的欢庆歌舞,我注意到她一直在擦眼泪,是啊,四年的学习生活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又怎能不激动呢?后来其它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当时也哭了,为她骄傲。“润物细无声”,这也许就是“感动教育”的境界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