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数字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文章内容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08-10-2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教育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目标都重要。” 要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的潜能,并创造自己的未来。而生物作为一门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更易于触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我认为生物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一、环境的营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的营造十分重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利于创新的空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比较单调,生活的空间基本上在校园内的课堂、课外,接触的人是教师、同学。我们可以在这些因素中努力。1、教师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教育者,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接受(模仿)教师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等,所以,作为教师自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意识。2、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充分尊重、信任、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空间。同时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构筑学生思维的活化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得到自主的发展,有所创造。n 3、课外环境n 在课外,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此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探索性研究。教师不必作过多、过细的布置,只需给学生一个研究的方向甚至学生自己去寻找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此中可利用同学这一因素,但学生合作者的人数不宜过多,以免意见过多而造成对学生活动的不利或阻碍。二、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犹如金字塔的塔尖,因有许多坚实的基础能力作为垫脚石。所以基础能力的训练、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生物学科对于许多基础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1、观察力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作为生物课,其中的知识都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实在的生物和生物现象密切相关的,都是可以眼见耳闻的。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比如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么看”、“看什么”。避免只凭兴趣,只观察有刺激或新奇的现象,而忽视观察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现象与已学的知识进行对照观察和对不了解的现象进行探索性的观察。从而提高观察力,就会发现一些新的现象或特殊的现象,才能有所创新。2、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有所创新的根本。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的失败或观察到的现象不明显或现象与已知的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是必做的,但效果比较差。若依教材在取材时剪取根尖仅2—3mm,染色后易被镊子夹烂,观察时常常发现染色效果不好,细胞呈云雾状而模糊不清等。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原因,讨论问题出现的根源,还可以思考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这样,通过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增进了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