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送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课题研究
《送考》 执教人:肖晶晶 班级:高二(6)班 2017.5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和场景描写,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手法。 2.领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从隋朝的科举制度(公元607年)到现在的中考、高考,赶考的人和送考的人一拨拨地行走在千百年的考试大潮中,今天我们就通过丰子恺先生的《送考》一文来领略一群小学生投考中学的经历。 2.初步感知 ①(全班齐声朗读文中)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呈现先后故事,请简要概括。 明确:赶考路上——考试(前、后)——发榜(前、后)——回乡路上 3.细读文本 ①有哪个场景的描写令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试赏析(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明确: A.赶考路上:作者看到乡间抗旱,孩子们不关心与我的不胜感动形成对比。 一来表现孩子们的世界和大人们的世界不同,大人关注的事情小孩子不谙世事,毫无兴趣(不胜感——不闻不问)。二来表现孩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许是第一次离家,来大城市杭州乘火车、乘船、住旅馆,但在新鲜的事儿也吸引不了他们,心无旁骛。对外界麻木,关注自己重大的人生考试。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民生凋敝,环境恶劣,时局动荡,照应结尾处的“进步”。 B.写考我问题。 刁钻、冷僻、古怪的问题,津津有味、专心致志背这些远离生活、无关痛痒的毫无价值的问题。不关心现实社会,也展现孩子们单纯可爱,与我的关系融洽。 C.考前:老早醒来,兴奋激动,踌躇满志 有几个十二三岁的 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押赴刑场似的,看来真有些可怜。 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压力,作者的悲悯、同情和关爱。 D.考后:纷纷议论,沸反盈天,一身轻松,激动难耐。 “有的……满足,有的……失望”男高声“我横竖不取的”女孩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动作、语言、神情描写孩子们的表情和语言,真实、细腻、生动,刻画了口是心非、对录取极度渴望的孩子们的形象。 都渴望考取省立中学,明知自己知识不足……明知省立高中难考……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追逐功利,表明作者心迹。对省立学校如此的神往、执着、不顾一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散发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来不胜欣羡的。“仿佛”二字表达作者的态度是慨叹、略微的批评。 E.发榜前 担心者寝食难安、茶饭无心……被考试折磨得失去童真、心理扭曲 得意者……有把握、打听学校制服,但听到他人说“成绩好的不一定统统取”就心灰意懒。不得意者口是心非却心存侥幸。逼真地表现了孩子们复杂动荡的内心世界。考试重压下,本应充满童真的孩子们开始变得成熟,变得扭曲、病态。 F放榜后,最为精彩,紧张焦急地等待 我太紧张了,不叫他们亲自去看,我自己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调剂的方法:茶店里看,却缓和得有限。茶馆的小天地按捺不住孩子们呼之欲出的心。 眼巴巴的望他,伸长了脖子向他去处张望,跨出门槛去等他,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人来,牵惹小眼睛的注意。数十双充满期盼、焦虑的小眼神犹如被一根无形的线拴住。穿夏布长衫的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以使他立起身来。先前动作变成本能反应,紧张到极点。冤家对头“死掉”“被公车碾死”率真、任性、自然,考试的重压让他们说出了令人震惊的话。慢慢地踱回来。客观写实还是主观写照?焦虑不安主观写照。肃静、眼睛集中在他的嘴上,听候发落。紧张的气氛推至高潮。 ☆写作手法总结:场景描写,心理和细节描写,诙谐有趣,生动传神、精彩逼真。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G落榜后的反应 脸色惨白、脸色通红,茫然若失,手足无措,哭(为什么没有笑的人) 我:安慰他们,孩子们破涕为笑;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这么脆弱啊,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实残酷。关切、心疼、同情。孩子们如此单纯可爱,听信我所说的相信我,天真烂漫,但对所考的学校并非有所了解,盲目附和,人云亦云。 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一个学校。作者的匠心,“捞”顺手拿,极言轻松,与千辛万苦的投考相悖离,好与不好都有去处。 H回乡路上 勇敢自信,当时读书人普遍的功利心理。 “似乎能够一辈子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似乎……似的”作者持否定态度,以求富贵的心态还是根深蒂固的。 ☆写作手法总结:叙述、抒情、议论三者的有机结合、水乳交融。语言自然简练、朴实无华。 4.探究主旨 这是丰子恺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了他朴实无华、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或多或少都照见了我们自己的影子。但作者到底对这些孩子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学生自由讨论3分钟) 预设: A对孩子们喜爱和赞美,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丰子恺的作品一向礼赞童心的纯洁和可爱,本文也写到孩子们的活泼谈笑,行文中洋溢着暖意。 B对孩子们的同情、怜悯、关爱、呵护,悲天悯人地眼睛和心灵见证“考试”对孩子们幼小心灵所造成的伤害。 C慨叹孩童,控诉教育制度残酷和成人世界的功利世俗(开头结尾处关于牵牛花的记叙,补充别有深意、具有象征意味。牵牛花本是我最看重最呵护的东西,今年我“讨嫌”它们,因为一味地向上爬,盲目好高”照应文章中的“万一考取了可以爬得高些”,结尾处牵牛花爬得很高,枝叶却都憔悴,是不会开花结果的。 小结:孩子们当然是天真而无辜的,但他们在成长的道理接受到外界的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影响,成人社会的那些虚伪世故、名利观念也无时无刻地侵蚀孩子们原本纯粹的心灵。先生刻画的这群孩子还保留着天然纯善可爱天真,但竞争也一点一滴地改变他们的心灵,盲目附和他人,爬上省立高中,好高求胜;甚至是把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都抛诸脑后(文章首尾处提到了轰轰烈烈的乡间抗旱),孩子们的反应却是不闻不问。何等悲哀,何等无奈!之所以会变,还是要归咎于成人的影响和灌输,归咎于考试制度的不公和残酷。先生正是有怜爱,因而有批评,批评讽刺有多深,对他们的同情就有多深! 5.总结 今天你们也是一样,面临同样的境遇,面对各种压力,真诚地希望你们千万别忘了最初攀援的目标。求学时为了求知,为了是使自己更好。纵使声色犬马、花花世界在迷人,也勿要被物质完全蒙蔽双眼,也勿忘记最初翻开课文时的虔诚与好奇! 三.教学反思 1.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培养自身的大局观和篇章意识。把握文章的最大特点,如本人的作者丰子恺是一位漫画家。他的作品具有漫画特点、场景描写。让学生学会截取片段来描写! 2.一个个场景描写可以是一个个小情境,通过阅读带入情境当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捕捉人物个性,体味文章主旨。但对“读”的要求把握不够,需要更投入进去。 附板书: 送考 时间:赶考路上→考试(前、后)→发榜(前、后)→回乡路上 孩子:率真、可爱、有趣、单纯 (心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相结合) 我:关爱、同情、怜悯、赞美、慨叹、批评 儿童世界(理想世界)vs成人世界(现实世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