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我心归去》比赛教案
发布时间:2017-11-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课题研究

 我心归去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熊彦

2017-10-13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评点法与文本对话,敢于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或主动质疑。

2、             品味作家生动形象的、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性的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于“故乡”的深沉情感,加深对“思乡”情感的体验和对“故乡”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抒情意味和哲理性语句的理解与品味。

2、             作者对于“故乡”的个性化理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于“故乡”的深沉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1、注音

                       熠闪光

                      

                       墟场

二、        导入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免费到法国旅游一个月,你愿意吗?(相信每个人都非常希望得到这样的机会。)

再假设,如果给你一个机会,移民到法国永久定居,你愿意吗?(相信大家的选择会出现不同答案)

当然,以上纯属假设,目前我们也许还没有这样的机会,无法作出回答。但是有一个作家,他的作品曾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本人也受邀访法,在法国居住过一段时间,这个人就是当代知名作家,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主将──韩少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韩少功在异国他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3页,让我们跟随韩少功一起“我心归”。(故意将“去”说成“来”,引导学生体会“去”和“来”的不同意味)

“归去”和“归来”有怎样一种不同的意味呢?

明确:“归去”意味着人在异乡,但心却已回到故乡。可见,这是一篇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板书:异乡、故乡)

3、             作者想家,是因为国外不好吗?找出作者对国外居住环境的描述,概括一下其特点。

明确:“一幛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居住环境非常优越。

4、             但是在这样优越的居住环境中,作者还有怎样的感受?朗读第二段,用词语概括作者的感受。

明确:孤独、寂寞、无聊、快要发疯,等等。

5、             你们为什么能如此清楚作者的感受?(作者不是直接用一些抽象的词语,而是抓住了许多生活中形象的细节或感觉)作者是如何生动地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受的?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可以是细节,也可以是语言)。

    提醒同学关注到对话栏中评点法的运用,简单介绍评点法,鼓励大家在阅读中可以借鉴编者的评点,同时也尝试运用评点法来阅读文本。

四、        研读课文5-9小节,探究作者对“故乡”的个性化理解,以及对“故乡”深沉的情感。

异乡的条件虽然优越,但我仍然感到寂寞,因为我不懂它的语言,脱离它的文化,我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所以,这种寂寞引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那么,“故乡”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作者眼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除了思乡之情,作者对家乡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故乡”的描绘。

(教师与学生交替朗读5-9小节,感受文章的文字美、语言闰、画面美。)

1、学生自己研究文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沉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明确:故乡对我来说意味着: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青年、壮年,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故乡有我们的血、泪、汗水

故乡是我们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地方

 

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赞美、热爱(雄浑的男声独唱“献给”故乡)

      失望中隐含的期盼(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拓展:这种“失望”类似于: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责之切;生活中也有怀抱相同情感的作家或诗人,例如: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台湾作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诗人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五、        总结

    故乡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早已溶进了我们的血液,因此,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当我们听到某支独唱时突然涌出热泪,就会涌现出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种幸福的名称叫作“归属感”,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当我们想起自己的故乡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发出这样的呼喊:我心归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