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由公开课《品质》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1-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课题研究

 由公开课《品质》引发的思考

江苏常州田家炳高级中学  戴年陶213000

身份证320************010   手机 189*****077

2016-9-20

 

一、教学现场

《品  质》

(教师先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预习,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略)

师:好,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鞋匠格斯拉的一生是悲惨的、令人同情的。记得我们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我们提到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预示着、决定着一个人的最终命运,那么请快速浏览文本,看一看文中的哪些语句预示主人公格斯拉的最终命运?

师:首先让老师抛砖引玉。在46页倒数第二小节中,作者写道,“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这句话我是这样解读的,因为格斯拉做的靴子经穿,所以人们很长时间才能光顾一次,生意少,生活窘迫,这里可以预示主人公的遭遇。那么,接下来那位同学寻到“玉”了,拿出来和我们共同分享,好不好?

生:他做的靴子除了经穿之外,在第52页,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道,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的时间亲自去做它,所以顾客嫌他做的慢,而且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在51页作者又交代到,所开的价格和过去一样,可见这样的生意不会,也不可能维持太久,他注定会饿死的。

师:好,方才你提到,格斯拉不准别人碰他的靴子,只顾一个人去做,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生:这样做可以保证靴子的质量。

师:总结我们同学所讲的,可以讲格斯拉因为要做出最好的靴子,一要选用最好的皮革,二要自己亲自去做,以保证靴子的品质,三靴子的价格又多年不变。所有这些预示他必将走向末路。那么小说常常从多角度去表现人物命运的,我们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哪?

生:在课本46页上数第三段中,有关于格斯拉肖像的描写,说他像皮革制成的人,而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板书:死板板 僵硬 迟钝),可见他是一个死板板的人,不懂得变通。所以这样的人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他注定死亡。

师:你说的非常棒,格斯拉是个死板的人?唉,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看出他是个死板的人哪?

(学生寻找)

生:在课文第二段中,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他店里橱窗内陈列的几双漂亮的靴子,在课本49页,当他失去了半个店铺后,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常见的旧靴子”说明橱窗内的陈设样品多年来一直没更换过。这说明他做事死板。

师:说的好,他真的不象现在的生意人,时时展示自己的新品,来扩大自己的营业额,他总用那几双固定的靴子来招揽顾客,死板,死板呀!好,请坐。

生:老师,我还没说完。

师:对不起,请继续你的精彩发言。

生:作者在这里写道,那些靴子“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由橱窗空间的变小,我们可以理解到鞋店在大公司和同行的竞争中,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再不进行变革,必将走向灭亡。

师:(对学生的这样回答,我非常惊讶。)唉,我们大家想一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好,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主人公的死板?

生:在课本4647页上,当顾客来光顾他的鞋店时,他或他哥哥要过一会儿才能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张望,在和顾客接触时“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让顾客继续等,待到顾客要走的时候,“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他常把顾客冷在一边,不善于与别人交际,只顾做他的靴子。上帝你都没有维护好,做再好的靴子有什么用?所以这里可以看出他死板。

师:好,你说的很精彩,我们共同看一下,这段文字当中,我们还能思考出什么?(一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手)好,请你说一下。

生: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利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当顾客来的时候,说他“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按常理,作生意的人,顾客上门是一件好事,应当高兴,可格斯拉像是受了惊动而不安,似乎在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做靴子,而不是做生意,他太痴迷他的靴子了。

生:方才他讲的格斯拉迷恋靴子其实在前文已有暗示。

师:哦!

生:在写格斯拉形象时,作者写到:“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象在迷恋着理想。”他“迷恋理想”其实在后文有多处能体现。他不愿别人碰他的靴子,为保证质量他亲自去做,在作者提到有一双靴子咯吱咯吱响的时候,他再做的靴子就更加结实耐穿。可以说,他的理想就是做出最结实最舒适的靴子。甚至他不愿容忍别人怀疑他的作品,并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靴子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痴迷于自己的靴子梦,而且是一种死板的痴迷。他忘了再好的靴子也有被穿坏的一天。

(同学们对他的发言报以掌声)

生:我们以前学过,人物的命运如何既与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也与客观外界的情况有关,其实格斯拉的命运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工业革命时期,大公司的垄断经营,人们喜欢时髦的靴子,广告业的兴起都给象格斯拉这样的小手工业者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对于迷恋靴子理想的格斯拉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被工业革命的潮流所淘汰。

师:好!有深度。人们喜欢时髦的靴子,甚至是不舒服的时髦的靴子,这说明什么哪?是不是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不能适合人们价值取向的靴子将被淘汰。综合同学们所讲的可以说作者的语言着眼于两个角度在叙述主人公的命运历程。一个是客观外在的环境变革;一个是自身的死板和迷恋理想。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塑造了格斯拉的悲惨人生。那么在格斯拉饿死之前,如果你能和主人公格斯拉对话,你想说点什么?

生:格斯拉请先更换橱窗里的样品吧,这样你的生意才能有转机。

生:做广告宣传和保证靴子的品质并不矛盾,做点广告吧!

(其他略)

师: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那么,老师前几天在一个旅游节目中看到,欧美一些西方国家,专门为人定做靴子的小手工作坊又在兴起,而且那里的靴子除了舒适、美观之外,价格还非常昂贵,但生意红火的很。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解读这一现象?

生:有些人追求独特和价格昂贵,所以去顶做靴子。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为何追求昂贵,到大商场买一双贴有大商标的靴子,不是既美观又现面子。

生:因为定做的货一种款式往往只做一双,人们喜欢猎奇。

生;我觉得,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师:对。讲的好,就要讲生产力。

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的改变,靴子的本质应是舒适、耐穿,美观只是它的附带品。正像格斯拉在为顾客做靴子的时候,要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一样,他追求的是让靴子适合人的脚,而不是让人的脚去适应他的靴子。不过这篇小说中所写的是特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的变革,这种变革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逾越的、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师:说的很有深度。看来,单就靴子而言,人们最终追求的还是靴子的本质——舒适、耐穿。那么,在这个追求过程中,盲目的崇尚和盲目的舍弃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这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鞋匠的悲惨遭遇,为何作者以“品质”为题哪?

生:一语双关,既指鞋子的品质又指人的品质。小说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鞋匠格斯拉为了保证靴子质量而献出了生命的故事,赞颂了他高贵品质。

师:说的很好,我们再看文章的标题和板块主题,其实作者在赞颂什么人的可贵品质?

生:低层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师:不错。作者对格斯拉的赞颂,也就是赞颂低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光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人们又开始关注靴子的本质――舒适、经穿。而格斯拉用生命诠释了靴子的品质,固守人类文明中宝贵的品质。那么在今天看来,总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呀。所以格斯拉身上的可贵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

(给出时间,让学生去回味所学)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常关注英雄,对普通人关注的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普通人身上凝聚着许多高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往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请大家课后也来写一个底层人物,写出他的品质和光辉。

二、案例分析

在此之前首先谈谈来自课改的困惑。

现行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探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教材采用的这三种呈现方式,对于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对于促进教师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视而不见。虽然教科书有明确提示,并有相关教学方式的活动和问题预设,但有的教师依然我行我素,过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用的是新课标、新教材,走的是老路子。有的教师认为这些都是新名词、新概念,不去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研究新教材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裹足不前。

二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教材提示的每一种教学方式如何具体操作、要注意哪些问题,不知道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不知道这种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中综合使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使用苏教版高中教材教学的最大困惑。

三是浅尝辄止。有的教师一开始很有热情,积极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不去反思改进,反过来怀疑这些方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又回到老路子上。

如何理解“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探究”这三种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这三种方式,下面就以《品质》教学为例作一阐释。

 

《品质》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写于191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揭露了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客观上也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关系。小说被安排在必修三中的第二专题,与杨绛的《老王》配合组成“底层的光辉”板块。

本案例中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核心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具体实施符合文本特点

这篇小说是一部经典作品,需要深入文本加以研读,以揣摩人物性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教材建议教学呈现方式为文本研习。授课教师采用以文本研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他要求学生在自读文本的基础上复述小说情节,这是小说研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情节都不熟悉,谈何欣赏、品味?因此熟悉文本内容是文本研习的第一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语句预示主人公格斯拉的最终命运”去回读文本,组织课堂交流。交流之前教师先做了一个示范,找出一句话,谈了自己的解读。解读就是谈理解和感受,这就是与文本的对话。这是文本研习的基本方法,再进一步就是评点了。从课例来看,文本研习在师生、生生间基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逐步深入。学生能够从情节、人物肖像神态、细节等多种小说因素出发深入研习文本,解读人物性格、小说主题。这是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本课例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文本研习的具体实施符合文本特点。

二、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融入是一个亮点。

本课例探讨的问题是文本研习生成的问题,是紧扣文本的问题。学生在对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中一个比喻“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解读中谈到了格斯拉死板而不知变通的性格,教师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探讨,得出在变革的时代“如果守旧不知变革必将走向灭亡的认识”,最后又把这种性格因素引向格斯拉的悲剧命运。这样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的悲剧就不仅是社会悲剧了,还是性格悲剧。这探讨又把研习引向深入。还有一处问题探讨。教师介绍了一个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小手工作坊兴起的电视节目,要求学生探讨这一现象。表面看这个问题和文本无关,但是在前面的研读和探讨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理解了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在变化,因此有必要提醒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高中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认识,不管时代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品质的追求是不会变的。这个问题探讨并没有游离于文本之外,最终又回到了“品质”上。例在文本研习中巧妙运用了“问题探讨”。

“活动体验”加深了对人物悲剧命运的理解。课例安排了一处小小的活动体验。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主人饿死前,和他对话。在深入理解了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后,安排这样的活动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之处。从学生的对话来看,是对鞋匠格斯拉摆脱悲剧命运的劝告,也是对他不幸的深切同情。这是关乎文本的体验,是关乎学生人文精神成长的体验。

本课例采取了以一种方式为核心、以其它方式为辅助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合乎文本特点,合乎课堂的生成,合乎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综合运用三种教学方式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一节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