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课题研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沈迪

2016-11-17

【教学目标】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感悟“人间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启发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计划】1课时

【设计思路】

本文虽然是一首中国古典诗词,但依然可以遵循着四个最基本的问题来解读,即: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怎么写的和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前两个问题涉及到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包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后两个问题主要涉及到写作技巧的鉴赏,但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归根结底还是可以和作品的主题挂钩。当然,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或打乱顺序,或以各种变体出现。

笔者教授本词的第一个环节即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周瑜展开。然后通过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问题,总结出周瑜的形象特点和相关的意象特征,进一步明确:写景是为了写人,景物的灵魂是人。最后笔者就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讨论作者这样设计周瑜形象的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了。探讨的过程中除了温故苏轼的相关人生经历外,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本词中渗透的情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圆其说,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苏轼不管是忧也好,奋也好,都不能等同于萎靡不振时的借酒浇愁,苏轼在本词中感伤而不颓废,所以本篇读来能感觉到一股豪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在文学世界中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研究苏东坡的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的。”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苏轼作一次心灵的碰撞。

二、品思题目,感悟全本——主要写的是什么。(5分钟)

1、学生先集体朗读,检查预习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宏大的背景,营造出一种恢宏磅礴的气氛)

3、学生再朗读,老师再点评(鼓励学生旁若无人地读,放声大胆地读,但不是无节奏地嘶喊,要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读出气势,读出味道。)

4、师:本文是苏轼根据民间曲调《念奴娇》填写的一首独唱歌曲。“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怀古”即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常常发为吟咏。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本文所“怀”的历史人物是谁?

明确: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总指挥,东吴大将周瑜。

三、鉴赏人物形象——怎么写的。(22分钟)

1、师:请同学们将描写周瑜的词句读一读,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脑海中怀想的周瑜是什么形象?从对原句遣词造句的分析中缘何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引导、点拨:作者是从以下角度来描写周瑜的。

①年龄:(提示)词的下阙为什么写小乔?且“初嫁”为何不能改成“出嫁”?

明确:这里是为了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不能忘了开头四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要懂得感情,懂得爱情,“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是要突出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②姿态:“雄姿英发”,突出周瑜的英俊潇洒,有气魄。

③装束:“羽扇纶巾”,用儒将的装束来凸显武将周瑜的儒雅风采。

④气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突出周瑜面对强敌时的镇定自若、大智大勇。

提示:此处可让学生联想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气势逼人的场景,可“固一世之雄”的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被周瑜在“谈笑间”用一把火烧得“强虏灰飞烟灭”,全军覆没。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是突出周瑜在这场以少胜多、以若胜强的战争中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3、师总结:东坡笔下的这位吴、蜀联军主帅,不是“会挽雕弓射满月”的武夫形象,没有甲胄兵器,唯有“羽扇纶巾”,不须披挂上阵,谈笑即可破敌,完全是一副儒将的派头。这样描写周瑜,迄今尚未发现史籍的依据,因为《三国志》对周瑜形象的描绘也只有“长壮有姿貌”而已。本词的描写也透露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即体现一种风度、情调中的儒雅之美,是带有幻想光芒的文人式浪漫。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风流人物”——能文能武的周瑜当之无愧。

4、请生范读,在脑海中进一步描绘周瑜的形象。

5、师: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那么,作者是把周瑜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描写的呢?文中的景象配得上这位少年英雄吗?

(该环节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加以鉴赏,教师适当点拨,进而总结出本词意象的特征,体悟景与人不可分割,浑然天成的高妙之处。)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写“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人想起了李白写黄河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亦联想到人物广阔的胸襟。作者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为下阕英雄的出场作足了铺垫。它既使人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写景与写人融为了一体。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在开始寻找英雄们遗迹的时候,词人终于找到了他心中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暂时不展开写,引起悬念。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我们要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惊”、“卷”、“千堆雪”等等,捕捉住最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气势,有音响,有色彩,把景写活了。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赤壁江山图。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用比喻的手法概括赤壁之地的景物特征,语言简洁精辟;既照应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也自然地引出了下阕周瑜的出场。6、师(总结):想象一下年轻有为的周瑜,官场、情场、战场场场得意的周瑜,面临着如此赤壁奇景,会有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啊? 这不禁让我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说,壮丽美好的江山必然孕育杰出的人才,因而置身于如画的江山中,不能不想到一时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相信我们同学如果身临其境,一定会有“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豪情壮志。这里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是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情绪结合起来,向观众灌注,烘托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波动。

四、感悟作者寄寓的情怀——为什么要这么写 。(16分钟)

1、师:朗读全文,我们可以更加明晰地感受到苏轼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写周瑜?

明确总结: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历史书籍中读到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位全身披挂、叱咤风云的大将。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很少“羽扇纶巾” 的儒将风度。何况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瑜也不大可能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也不大会戴青丝巾。但是,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安之若素,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近乎神一样的完美,令人艳羡。文中的周瑜是被理想化了的对象,苏轼心目中所景仰、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2、师:理想往往与现实有很大差距。请同学们结合周瑜的形象,比照作者当下的经历,把苏轼的遭遇概括出来。

明确:苏轼此时年老无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板书对照,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教师可对苏轼写作本词的背景加以细化,作补充说明。)

3、师:人们历来对“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争论不休,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结合词中作者人间如梦的感慨谈谈自己的看法。(讨论5分钟,形成发言提纲,鼓励各抒己见)

师总结,提升:这首词中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苏轼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间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间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苏轼的人间如梦不是我们今天考了个第一名,明天考了个五十一就“人间如梦”了,虽然他华发已生壮志未酬也难酬,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和意念仍是存在的。如果说陶渊明以隐士精神为士大夫们筑起了一座心灵堡垒,那么苏轼就把坚持操守与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为文人提供了一种荣辱不惊的处世范式,这也许就是苏轼的魅力所在吧。所以有人说苏轼的词和柳永的词不一样,柳永的词应该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红木牙板敲起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苏轼的词应该是一位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敲板高亢而歌。当时苏东坡听了也非常高兴,为之绝倒。那么就让我们重振旗鼓,读出苏轼的人生大境界!(全班激情齐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将本词改写成自己喜爱的一种文体,字数不限。(1分钟)

附板书:

景物烘托: 周瑜(理想)                  苏轼(现实)

                   英俊儒雅       人间如梦       早生华发

功成名就                       壮志难酬

        情景交融:      刚柔相济、荣辱不惊的人生大境界!

作者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游路9号田家炳高级中学  沈迪  

邮编:213000

电话:1895122106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