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幸福课堂有“三味”
发布时间:2017-11-2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课题研究

 幸福课堂有“三味”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央视曾经做过一组关于“幸福”话题的街头采访,一度引发热议。如果把这个话题延伸到我们的语文课堂,那么,也许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一生不断追问、探索、反思,那就是:语文课堂的幸福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幸福的,语文课怎样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受到幸福呢?

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已经变成过眼云烟,师生交流、对话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可是,有对话就够了吗?只要对话,课堂就一定活起来了吗?对话了,教师和学生就一定“幸福”了吗?在我看来,不是的。我们看到,一线教学中,老师刻板地问,学生机械地答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教师将教参上的知识改成问题的形式,接二连三地抛给学生,学生们小组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其实仍然是学生们被动地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缺乏内驱力,讨论流于形式,名不副实。这样的课堂,看似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是,师生之间缺乏真实的交流,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没有热情,没有兴趣。讨论没有思维的碰撞,师生有什么幸福可言?

为了改变这样的“伪民主”课堂,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在常州高级中学陆建生老师的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我们致力于“构建高中语文幸福课堂”的研究,试图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在高中语文课堂描绘出“幸福”的模样。通过每次听课评课,我对语文幸福课堂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幸福的语文课堂应该要有“趣味”。交流其实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的一种渴望,没有人希望自己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话语权。可是,并不是任何话题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探讨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语文幸福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老师的导入或者讨论的话题有趣味时,学生表现得比较活跃,课堂的讨论具有内在的思维碰撞。例如,石雪梅老师在上《留侯论》时,这样导入:

师:请同学们翻开《唐宋八大家选读》,书的扉页上有许多人物的画像,再翻到《留侯论》,张良的画像与前面那些人物有什么区别吗?

生:觉得有点像女人。

师:太史公对其相貌有何评价,请在文中找出来。

生:“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师: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相貌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石老师的导入从画像的角度另辟蹊径,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一下子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太史公认为他的外貌“不称其志气”,而苏轼却认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可以说,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从文字推敲作者的言外之意。在苏轼眼中,张良之所以能够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建功立业,主要因为他能忍,并且教会高祖。一个懂得学会忍耐方能成就事业的人,不会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这样的人从上表上来看自然“不称其志气”。苏轼含蓄地点明,张良之所以成为名震天下的谋士,正是由于他的“忍”,有力地证明了自己“大忍”才是“大勇”的观点。

从这点来看,石老师的导入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话题的讨论充满兴味,兴致盎然。这样的课堂,充满智慧的闪耀,思想的碰撞,必然是幸福的课堂。

其次,幸福的语文课堂应该要有“情味”。文学即人学,人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用语言文字表达人类各种丰富、复杂、微妙的情感。抛开那些热热闹闹的讨论,花里忽哨的表演,语文课堂最本真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读出文字背后的情致,情趣,情味。黄淑菁老师在高三幸福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做过这样一个新颖大胆的尝试,她在评讲《麦天》这篇文学类文本阅读时,带着学生细细地品味“麦天”里的生活情趣。

麦天里最吸引你的事情是什么?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嘴里尝到的是臊子面、浆水面的鲜香、酸爽,鼻子闻到的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眼前看到的是收割机的鲜红、麦茬的黄亮亮金灿灿,闭上眼想到的是“女看娘”“娘看女”的热闹繁忙。而这所有一切全来自于文字的想象,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从文字背后嚼出了生活的滋味,真真实实地理解了“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的丰富含义。这样的课堂,充满着文气的流动,心灵的共鸣,师生笑意融融,意兴遄飞,怎能不幸福?

除了“趣味”、“情味”幸福的语文课堂还应该要有“意味”。意味,即深刻的意义。“文以载道”,语文学科生来就承担着“载道”的责任。我们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字,感受文字之妙,但又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更应该激起学生对世事人情、社会变迁、伦理道德等深层次的思索。这样,课堂的境界才能大大提升。

袁丽娜老师在执教《品质》这篇课文时,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引导学生讨论:有最好的手艺,做出了顶好的靴子的格斯拉却为什么会被饿死,你如何看待格斯拉的悲剧?一个问题激起千层浪,学生思路活跃,气氛热烈,有的从社会原因剖析,资本垄断、同行激烈竞争、社会风气变坏一步步将格斯拉逼上绝路,有的从格斯拉自身原因剖析,格斯拉面对恶性竞争,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造成了他的悲剧。恪守职业道德,本应该是值得崇尚的美德,却反而成为逼死格斯拉的凶手,这种矛盾、错位引起了学生对于整个社会的思考:整体转型的社会中,怎样用公平和正义的良药弥补人性中的裂痕?在品质普遍缺失、理想臣服现实、良知让位于功利,人心浮躁和金钱崇拜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如何坚守传统美德、守护社会良知?每一个问题都是对灵魂的叩问、净化,每一个问题都带着对社会、对人性最深刻地观照、审视和反思。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其中的每个人都享受了思考的乐趣,都感受到精神品质的高贵,都发现自己社会责任的重大。

以上为本人对于语文幸福课堂一点浅薄的理解。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中走出了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文豪、反封建斗士,我们的课堂若是多一些“趣味”、“情味”、“意味”,也许就能够多一些真正的幸福了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