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校级小课题中期评估表
学 科 分 类 数学
课 题 名 称 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课 题 负 责 人 符鹰
负责人所在教研组 数学
填 表 日 期 2017-04-29
拟 结 题 时 间______2017年__6月_30日____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处制
2017年5月
一、课题组成员(不超过8人)研究概述
姓 名 |
主 要 成 果 |
符鹰 |
组织与实验研究相关的研究课活动,对相关研究课作详细的分析,对高中数学效果概念课教学进行交流与总结。分步选择进行概念课教学的较好的研究课题例子,开展公开课,并邀请组内老师进行评课,并谈谈对概念课教学的看法和指导意见;同时,撰写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教学论文,并在了省级核心杂志中发表了有关论文。
|
常梨君 |
与主要负责人配合,进行有关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研究,积极参加组内评优课《等差数列的概念》的课堂教学比赛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
|
|
|
|
|
|
|
|
|
|
|
|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研究什么问题;怎样开展研究的;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限2000字以内)
高中数学的教学不应该只着眼于应试成绩,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概念知识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老师,碰到重点概念时,注重情景引入,关键字辨析等。 一、研究主要内容 (一)注意引入新概念的教学 1.从学生接触的具体内容、现实模型的引入 2.从数学认识发展的需要提出 (二)揭示数学概念中的内涵与外延 1.让学生根据定义判断一些数学现象,进而明确概念所反应数学对象的范围 2.概念的提出作用的研究 (三)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概念现实原型的研究 2.概念的抽象过程的研究 3.数学思想的主导作用 4.概念之间紧密联系的研究 三、研究的实践措施 1.概念知识的联系 对高中数学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知识通过知识网络图进行联系,明白哪些知识之前讲,后面相联系的知识如何通过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2.公开课 上两到三节校级以及校级以上公开课,课题题目为一些好的概念课,例如“函数的单调性”“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等等。通过这些公开课向老师同学展示如何进行概念课教学,既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部分内容中少犯错,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将学生分为互帮小组,进行多次的数学概念学习的讨论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知识问答竞赛,概念之后题目小测试等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四、研究的程度: 1.高中概念课教学没有全部分文别类,只进行了高一一些典型概念课的研究,例如:“古典事件的概念和概率公式”,“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 2.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由于教学经验欠缺,只能进行片单一的研究,目前为止,无法更深层次地将概念课教学地研究贯穿整个高中三年的数学知识体系。
|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包括出版、发表的成果、已产生的实践反映及专家、行政领导的评价等。已发表的论文,请注明发表的时间及刊物) 2016年9月发表论文《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一课为例。
|
|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加强提高数学概念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加强备课中“备学生”环节,在引入概念中研究如何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加工,从而用已学促现学知识的理解。可从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第一: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的概念。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念的实际内容;第二: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解;第三:用类比方法引入概念。 2.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互斥事件1》的教学设计运用到高一教学一个班级中,然后通过提问和做题对两个班级(一个班级进行概念课方法教学,一个班普通教学)进行检测,观察概念课教学的方法效果如何。 3.分析出还有哪些经典课程适合概念课教学。请教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询问他们对概念课教学的想法,进而改进自己的概念课教学方法,形成概念课教学体系,和多媒体教学和万能达、极课等学生作业考试分析软件相结合,提高概念课教学的教学效果。 4.通过学生数学概念课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取材,挖掘数学中概念课程知识的“生活之美”,让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通过优等生的鼓励和帮助把数学高中知识中最重要的概念课学好,为高三学习打好基础。
|
六、评估小组意见
|
||||
七
评 估 小 组 成 员
|
职务职称 |
姓 名 |
所在教研组 |
签 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教师发展处评估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