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田中要闻>>文章内容
高中化学省重点课题首次课堂研讨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4-06-0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团委

2014年5月30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期重点课题《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课例研究》在我校进行了第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前黄中学国际分校徐正群老师、我校张玉娟老师、溧阳三中陈孝锋老师分别执教了一堂课。常州市房宏、孙宇红、曹丽敏三位名教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市区高一化学教师以及其他课题组主要成员等近6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徐正群老师借鉴《舌尖上的中国》,以“舌尖体”描述了乙酸,“它是自然的馈赠,是送给人们的最好的礼物……”。从醋的历史和说文解字等方面对醋进行了诠释,引出醋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探究了醋酸的酸性。从鱼类除腥味,引入酯化反应,播放了酯化反应的视频实验,并对有关问题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曹丽敏老师点评认为:本堂课引入新颖,教师的语言和板书基本功好,课堂设计的板块清晰,从生活中取材,实现了化学的生活化,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校张玉娟老师从生活中“糖醋排骨”的视频导入,从做菜的原料入手,安排学生分组鉴别乙醇和乙酸,从而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引出乙酸的化学性质,结合分子结构提出断键的可能性。给学生演示了酯化反应过程,并对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进行了探究。最后从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情感等层面对本课进行了总结。周存军老师评价本课:定位准确,符合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手段多样,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整体设计比较传统,但细节处体现了执教者的精心和用心;探究碳酸钠饱和溶液作用的环节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课堂师生互动形式多,既重视技能和知识,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学科的思想与方法。
      溧阳三中陈孝锋老师从醋的历史、醋的作用引入,从生活中“除水垢”的事例引出醋酸的酸性;安排学生动手探究,结合醋酸的分子模型,说明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糖醋排骨”引入酯化反应,演示并与学生一起探究了该反应的几个重要事项。结合数据和信息,分析了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最后,结合生活中实例进行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孙宇红老师主评这节课,孙老师认为,本节课的目标设计和问题设计有适切性,关注了本专题的名称,符合学情,教学内容生活化,注重应用性,化学回归生活,生活走向化学,重视了实验的主体性、教学情感的人文化。
      课题组成员就教学定位和实验探究等问题各抒己见,并在讨论中形成了一些共识。最后,课题主持人吴永才老师对本次活动的组织、参与和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课题组下阶段活动进行了布置。

本次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定位、课程标准的解读、实验探究形式与组织实施等做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对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作者:周存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