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田园课程>>课程建设>>课程管理>>文章内容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发布时间:2022-1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洪亮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赋与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在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内,学校将制定《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课程规划》,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为《课程规划》重要组成。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确立具有校本特色、特点和特长的课程文化,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祖国和未来培养综合素养高的优秀人材。

二、 组织构建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事项。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主抓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教师发展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开发,课程与教学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发小组成员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成员的专业素养。开发小组将特邀部分家长委员会委员参与。

开发小组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家长进行需求分析,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传统,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规划校本课程框架,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和“选课指南”,根据学校年度“课程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和管理。

三、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根据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展现学生价值,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选择”,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基础,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

1、学生

⑴改变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开拓视野,解决学习中存在差异性问题,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⑵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关注科学,关爱生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实现和谐发展。

⑶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动手,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品质与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教师

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⑵学会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努力创设轻松的教学情景,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⑶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增强科学、人文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 课程框架

由于学校师资因素和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不了解,学校在传统校本课程开设上,主要从立足提高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能以及教师的现有业务能力考虑。随着全社会对新课程的认知,逐步转变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观念,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过程中,将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在开设前进行需求调查。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教师,及时调整年度校本课程开设课目。

开设年级:高一、高二。

课时与学分:每周2课时。开设周期为半学期的,学习合格者得2个学分;一学期的,学习合格者得4个学分;一学年的,学习合格者得8个学分。

开设类别Ⅰ、兴趣类:如《植物组培》、《机器人设计》等;Ⅱ、人文类:如《田家炳之路》、《影视文学欣赏》、《田园文学》等;Ⅲ、技能类:如《动静影像学》、“田园追梦”绘画艺术》等;特长类:如《足球课程》、《乒羽课程》等。

另外学校将安排一定时间(定时或不定时)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如“田园文学社”、“蒲公英”合唱团、“9095”舞蹈社等),邀请各界精英来校进行各类讲座(环保、心理健康、理想教育、形势教育、科普等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将组织各类运动俱乐部,让学生选择参与。参与上述活动的视时间多少,给予相应的学分。

五、 开发原则

1、个性化发展的原则:以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依据,重视学生需求,弥补国家课程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2、实事求是的原则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取防止好高骛远的倾向,面对现实,结合校内外现有资源,确保开设课程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面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学力基础,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3、科学规范的原则: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突出学校特色、特长和特点,提倡实现课程内容正确的导向性、鲜明的时代性、鲜活的生命性、熟悉的地方性、素质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

4、过程性为主的原则:重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强调课程主体学生参与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过分追求学生学习的成果,不搞形式、造声势,而是实实在在地抓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发展素质。

六、 课程资源

目前主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软件和硬件,随着课程开发和管理经验的提高,课程资源的范围将逐步扩大。

1、加强教师的培训,并为教师的研修创造条件,使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逐步提升。再随后几年的教师招聘中,将吸收若干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取决于师资的质量。现在教师们所拥有的大多是学科知识,缺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知识,多数教师并不知道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少数教师往往采取退却甚至是排拒的态度,而积极性的教师经验又缺乏。学校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邀课程专家来校指导,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参观,组织学习,积极组织实践。

2、建立校际间协作,如学生强烈需求,学校一时又无法满足,而其他兄弟学校又这样的师资和条件,学校将邀请来校开设课程(如某些技能类:烹饪、钳工等,可与职校。反之,如兄弟学校需求我校支持其校本课程开设,学校也将大力支持。

3、充分利用社区、校友、家长等力量开设校本课程。如方法类课程、人文类课程、特长类课程等可邀请科研院所专家、校友穿插进行专题讲座,有些课程可到社区、科研院所去参观、走访、学习等。

七、 课程实施

1、首先由教师撰写所开校本课程的《课程纲要》,经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审定,确定每学年所开校本课程科目。《课程纲要》的撰写要求:包括课程目的,课程目标(分:Ⅰ、知识和技能;Ⅱ、过程与方法;Ⅲ、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特色,课程大纲,课程周期,教学组织形式,学业评价方式。

2、教师根据《课程纲要》撰写课程《选课指南》。

3、学校集中各校本课程的《选课指南》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选课指导。

4、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60人,低于15人不开班。

5、学期初试上1—2个星期,经学校同意少数学生可改换选学课程。

6、按课程计划实施教学。对课程教法、学法进行研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寻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大多数课程是由教师单独开发和实施教学,没有现存的教材,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因而学校将鼓励志愿相同的教师组织小组或团队共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将全方位、多角度给予支持,开展校本课程的校本教研;学校也将邀请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科研院所和大学相关教授来校协助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7、课程结束时分别进行学生学业评价和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八、 课程管理与评价

1、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和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将定期对各门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议和审议,以改进校本课程的品质。评价主要参照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行审议,同时参照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和学生家长的课程意见。引导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学校对优秀校本课程和教师进行奖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将制定“校本课程专职教师资格的认定”制度,逐步使校本课程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从事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确保校本课程专职师资质量,从而保证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鼓励教师对自编使用的校本课程“教材”不断修改、充实、完善,力争通过努力,将审定和汇编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教材向百年校庆献礼。

2、学校对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纳入学分制管理。积极尝试档案袋评价、表现评价、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考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等第制和学分相结合。因校本课程采用走班制教学模式,学校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将采用定班级、定地点、定学生干部(班长、课代表、小组长)、定时间等,建立学习活动记录手册,确保学生能认真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

九、 课程支持

学校将对校本课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给予支持。学校每学期科学安排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有必要的教学条件(如电教设备、特殊设置和教学用具等)。学校将划出必要经费作为校本课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学校动员家长、社区等方面为校本课程提供必要的和可能的支持。学校信息中心和图书馆确保提供课程资源信息,学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校本课程优秀案例,开展校本课程校本教研。

我校原有的校本课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而新的校本课程框架尚未构建成熟,希望全校教职工积极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探索实践,努力开创我校全新的校本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出类拔萃的、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优秀学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