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4月开展“世界读书日·田园耕读”全员阅读系列活动以来,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校园内书香氛围浓厚。
本周,来自高一(9)班的洪紫睿同学将和大家分享她的阅读体会。
她推荐的书目《人间鲁迅》
初识鲁迅,他是那个羡慕闰土,向往自由的少爷;也是那个百草园中玩耍的孩子,还是那个在桌上刻下“早”字的学生。再后来,他又向我们介绍了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他以“拿来主义”和中国人的自信力,用穿透世相的目光冷观这喧闹的人世间,又奋力为铁屋子里的大众敲响警钟。
少年怕读鲁迅,但当我翻开文学传记《人间鲁迅》的目录,我就知道这是一本适时的鲁迅传记,这位贯穿一代的伟人也是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爱的普通人。作者用自己年轻却又显然饱经风霜的心,在仔细缔听着留在字里字外的鲁迅的心音,敬仰却又平等地同他“有趣的谈天,热烈的讨论”,展现了不同于庸常的最大的特色。
从困顿的少年时代,到戎马书生,从爱恨复仇到横战的士兵,处处都有“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痕迹”。在人世成长的鲁迅呐喊过、彷徨过,颓废苦闷又刚毅决绝;阴郁狐疑又温情慈悲,他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辛苦,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不屈服于一切势力的选择。
“鲁迅是巨人。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中写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鲁迅成了屹立于人间的真的猛士,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鲁迅为了“立人”、为了建立“人国”而奋斗了一生,最后倒在黎明前的昏黑的长夜里。林贤治先生在书的结尾援引的许寿裳1937年在拜谒鲁迅墓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
当然,此书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辨证了若干似是而非、糊涂混乱乃至十分荒谬的议论,涤除了有意无意地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泥浊水。
我们与鲁迅时隔久远却又心系一线。这一线是民族大义,是人的觉醒,是人的进步。不读鲁迅,根本就不能深刻地体会到鲁迅的民族意识,不能清晰地知道他的目光是多么的犀利,他的匕首是多么的锐利,也不能感悟到他对青年人充满了多大的希冀。
读完鲁迅,我的脑海中的他茕茕孑立,指尖烟气缭绕,凝眉沉思。环境不与他光,他便做地火和野草;人世不与他空气,他便彷徨且呐喊。
鲁迅,成为了一种精神,他为我们远离奴隶之路,寻光,燃灯。我相信,所有热爱鲁迅的人,内心都会唤起一种激情。
吴珊珊老师点评:
如果民族文化有颜色,那其中一定有一抹颜色是属于鲁迅先生的。任何时代,任何群体都无一例外的会从鲁迅先生身上汲取养分,“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是对青年最大的希冀,至今依然鼓舞着无数青年向上、求真、进取。“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多少国人抱着这样的信念摸爬滚打,栉风沐雨,踏出无数的希望之路。这些鲁迅金句至今脍炙人口,永不褪色的是他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温良。
他始终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洞见一切,看透了所有把戏,深知民众的苦痛和希冀,所以,鲁迅才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呐喊、而反抗,才称自己的写作是“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鲁迅是人间的鲁迅。人间,也将永远都有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