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4月开展“世界读书日·田园耕读”全员阅读系列活动以来,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校园内书香氛围浓厚。
本周,来自高一(13)班的卜瑜佳同学将和大家分享他的阅读体会。
她推荐的书目《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承载着背叛、赎罪、成长。
这是两个男孩纯粹真诚的承诺,并一生践行。时隔数年,阿米尔仍铭记着他与哈桑间的诺言,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作出同样坚定的承诺。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为了赢得父亲唯一的爱,阿米尔对哈桑遭遇的性侵置若罔闻,并逼走了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重新踏上故土,却得知哈桑正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毅然踏上营救索拉博的冒险之旅,历经艰辛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情节像是一个循环: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阿米尔又为索拉博追风筝。哈桑无数次为阿米尔挺身而出,阿米尔也为索拉博挺身而出。哈桑用弹弓吓退过阿塞夫,保护了阿米尔,索拉博也用弹弓打瞎阿塞夫的眼睛,救了阿米尔。因而两位主人公给读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双生”。他们俩的组合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灵魂,阿米尔是卑劣懦弱的那半,他的痛苦来源于他有道德观念,明白地清楚自己的卑劣。哈桑则是赤诚忠心的那半,宽容,永远坚定不移,是美好的化身。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话,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什么是“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为阿米尔的每一遍,无数遍。阿米尔的怯懦所造成的内心愧疚,持续到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也算是慢慢释放开来。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怯懦的自己,我们在阿米尔身上看到了人性幽微处的挣扎与抉择,当我们为阿米尔的软弱感到气愤时,是不是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人性本就如此,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天使与恶魔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阿米尔终其一生追寻的风筝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是对哈桑穿越时空的回应。哈桑的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在最终终于是还了哈桑一遍。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阿米尔和哈桑见面了,他俩会不会一笑泯恩怨了。但可惜的是没有如果,不过成年后的他选择直面内心,作出了与童年截然相反的选择,包括后来与阿塞夫决斗,用爱去融化索拉博等举动都是他在主动选择“再次成为一个好人”。正如拉辛汗所说“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阿米尔虽然胆小懦弱,却并非没有良心,他记得哈桑为他所做的一切,并在亲情和友情的感召下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看完书,品过电影后,再回到这本书的开始——《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既指在风筝大赛中追逐落败风筝的孩子们;又指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待阿米尔如朋友如兄弟,而且极为赤诚忠心;更指阿米尔,重回故国救赎自己,接过了哈桑的忠诚,又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
风筝象征荣誉,也象征亲情、友情,“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希望我们都可以拥有为那个风筝“千千万万遍”的勇气。
沈迪老师点评:
这世上,从来没有不说谎话、不犯错误的人,问题的出现都是成长的契机。然而,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当问题发生时,选择逃避躲闪还是直面担当。卜瑜佳同学围绕“人性”中的怯懦、阴暗、爱与勇气、坚定,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展开探讨,应该说是切中了作品最拿捏人心的部分,因为文学就是人学。
精心编织的谎言,仿佛一层黄沙,暂时盖住了真相,也缓解了痛苦。为了不被揭穿,人们只想保持惯性,继续自欺欺人。然而,人活着可以逃避许多东西,唯独无法逃避自己的心。那些刻意回避的事物,总会在潜意识中生根发芽,终有一天,在如山的黄沙上,长成心灵无法承受的痛。此时,承认自己的怯懦与卑劣,才能走向真正的强大。人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是此刻面对挫折与苦难的心态。毕竟,不后悔的人生,终究要靠自我成全。
卜瑜佳同学对人性的思考,让我们不禁觉得自己也曾是软弱胆小的阿米尔,掩饰过自己,迷失过自己,甚至逃避过自己。但我们更想成为哈桑,成为那个努力地挖掘自身的哈桑,勇敢、阳光、承担责任、信守诺言,成为那个“追风筝的人”。
愿你我都能一步一个脚印,成全自己,让人生不留遗憾。用心底的爱克服人性的恶,让真诚打败谎言,让勇气打败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