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世界读书日·田园耕读”全员阅读系列活动以来,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校园内书香氛围浓厚。
本周,来自高二(1)班的刘浩宇同学将和大家分享他的阅读体会。
他推荐的书目《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一条流淌着诗意与历史的河,它那么优雅的身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起
人们对无尽美好的向往。”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森林密布,生活着一群与驯鹿共生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并随着驯鹿在茫茫的树丛中迁徙、搬迁,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生活也异常艰辛,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轰击下繁衍生存,成员不断减少。他们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令人动情的一面,有着大爱,在命运面前殊死抗争,但又万般无奈的看着昔日辉煌的民族日渐衰弱。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充盈着丰厚的生命意蕴,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颂扬。对少数民族面临生存困境、传承困境的忧虑不安,对宇宙生态平衡的祈盼与畅想,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依恋,对生命的尊敬
作者迟子建的语言灵动,根植于自然,朴素中透着生命的气息。漠河的生活,大兴安岭的景色赋予了她审美的灵性感知和思考深度。而富有神奇宗教色彩的萨满文化的渲染,使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遍布着万物有灵论的浪漫气息。书中的自然实践着一种拒绝方式及文学创作中将自然对象化为“背景”和“死灭的图案”的方式的拒绝。这种拒绝为自然构建起了可以与人平等对话的平台,从而恢复了自然的灵性主体地位,同时也在自然的灵性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的忧虑不安,对宇宙生态平衡的祈盼与畅想,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依恋,对生命的尊敬。
同时,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也呈现出了一种鲜明的魔幻色彩。这种魔幻色彩在于虔诚悲悯的民族和部落的信仰上、文化上。鄂温克族虔诚的相信万物皆是神。文中有着超长能力的萨满为部落人员跳大绳,可以驱赶病魔,但这种治病方式的代价却是一命换一命。小说中的尼浩为救了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作者以这种魔幻的方法叙事,更多表现出的是人性的美好、善良的一面,体现了其部族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包容性。萨满们以神赋予自己独特的能力来保护着族人们,而自己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者为其唱颂歌的同时,也显现了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情感和悲悯情怀。
吴晓丽老师点评:
《额尔古纳河右岸》犹如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叙述者“我”是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老人,是“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见证并亲历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人近百年的游牧生活及其最终命运。
在迟子建笔下,自然万物被赋予了灵性,拥有了和人一样的生命尊严,它们甚至“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自然有灵性地与人类同悲喜的动人景象比比皆是。富有灵性的自然生命意象与人的和谐共处,为迟子建的艺术世界的构筑,为安放陷入“人类中心主义”困境的人类家园点亮了一盏寻回灵魂的明灯。在迟子建的小说世界里,自然万物都是一个个自由自在的独立个体,被神性的光辉笼罩着,拥有着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