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开展“世界读书日·田园耕读”全员阅读系列活动以来,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校园内书香氛围浓厚。
来自高二(14)班的史雨菲同学将和大家分享她的阅读体会。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
里人人死而平等。”
“那是什么地方?”
“死无葬身之地。”
在读完余华老师的《第七天》后,我才认识到“祝你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是祝福。这本书以已故者的角度,讲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回顾了他四十一年的人生。以杨飞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带出很多故事,在这七天里,杨飞遇到了死去的前妻,见到了生前的邻居与朋友,也和轰动一时的热点人物进行了交谈……他遇到的每个人生前都遭遇过不幸,有的被假手机厂家诈骗,气到失足坠楼;有的揭露社会腐败未果,不幸遭遇车祸……即使遭受过这样痛苦的人们生前因为各种原因被分开,但在死后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同一个地方来,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他们或等待着自己前往安息之地重新投胎;或是等待在另一个世界的人。这里的人们抛弃了在人世间的不甘、怨恨、愤慨、忧愁,来到了这里并道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荒诞不经,至深真情,他们都在死无葬身之地中得到了治愈。
不出例外,余华老师的作品一贯风格都是,荒诞着且又令人心痛着。在那么多离奇荒诞的故事之中,你也不难体会到温情。杨飞和杨金彪的父子情,是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你一定要幸福的相互付出,父亲在弥留之际前往曾经将杨飞丢弃的地方忏悔,杨飞倾尽所有都要将父亲找到,即使已经死亡,他唯一执着的就是找到父亲。刘梅和伍超的爱情,经过那么多误会,鼠妹最终在死无葬身之地等来了伍超用尽生命为她买的坟墓,知道了他是有多爱她。亲情、爱情、友情在这本小说中都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余华老师的文字总是用最轻柔的语气给读者最温柔的一刀,让人久久无法忘怀。他写心动,“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禁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他写死亡,“‘不疼,’骨骼说,‘就像秋风里的树叶那样一片片凋落。’”用平淡的语调,却描写着人世间的至喜与至悲。
看这本书的时候,你永远会为细小而动人的画面和语句所感动。荒诞的是时代不是人民,他们永远真诚善良地活着,活在“死无葬身之地”。
语文老师吴晓丽评语:
《第七天》秉承了余华老师先锋时期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试图创造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的生死两界,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游离在生死之间,以死观生,从而让人类世界像水中倒影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小说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灵界的认知,创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死无葬身之地”,与此同时又描述了一个冷漠暴力的人类世界,完成了一次场景倒置。在生与死的多重叙述中,塑造了一群麻木行走于其间的亡灵。作者试图通过描述悲剧性的亡灵命运来唤醒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的反思。在“死无葬身之地”的构建中,寄予了作者对于人间正义、人性美好的呼唤。
史雨菲同学善于观察,热爱阅读,长于写作,她对《第七天》的解读既有女性视角的细腻体悟,又有青年学生的理性思考;她读懂了余华老师的“发弹琵琶”,呼吁广大读者相信至善,笃行至诚。希望同学们都能像史雨菲同学一样热衷于阅读,并逐渐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