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开展“世界读书日·田园耕读”全员阅读系列活动以来,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校园内书香氛围浓厚。
本周,来自高二(8)班的文沁同学将和大家分享她的阅读体会。
她推荐的书目:《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杨绛女士写在钱钟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也确切的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在我看来,《围城》与其说是刻画了当时的婚姻,不如说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貌。
作者钱钟书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求职又降职,最终与孙柔嘉走进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有双方婚前未发现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琐事,工作不顺心,经济尴尬等原因,婚姻破裂,最终分道扬镳。作者并未给予小说真正的结局,结尾以六声钟声戛然而止,却叫人的思绪也如钟的余音般绵延、悠长。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人物:淡雅而又市侩的苏文纨、追求婚姻却又被困围城的孙小姐、风趣圆滑而又纯真的赵辛楣、懦弱而又不谙世事的方鸿渐……作者将角色们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时代的困境反应在了婚姻上,他们不断追求着婚姻,却又被婚姻的“围墙”所困,陷入了循环。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对自己的,对社会的、对时代的迷茫呢?他们渴望冲破家庭的枷锁,腐败的现实,却又走到了更大的牢笼中去。
小说最后一句对老钟的描写:“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哭。”这何尝不是钱先生对方、孙残酷婚姻现实的一种理想挽救,不过如那个老钟一样,每点钟走慢7分钟,7分钟不长,可还是走慢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部400页左右的小说承载了人世间的众生相。
语文老师沈迪点评:
与其说《围城》是一本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本人生哲学,《围城》具有一种神奇的“功能”,一种能让人审视自己的功能,它像一面镜子,可照镜的不是人,而是人的灵魂,它通过一些生活的琐事最直接反映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包含着人生百态。
在这《围城》之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譬如谈话、吃饭、交友、工作、恋爱、家庭,全是些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也正是这些琐事能更鲜活地展示人物形象,能更一针见血地看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善恶。
故事从头到尾都像是在围绕着方鸿渐的婚姻展开,但书里表达的含义和内容却不仅仅是指婚姻,钱老先生火眼金睛,他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的观察,都是那么细腻、深刻,什么在他眼里都无所遁形。书中不学无术的方鸿渐,附庸风雅的董斜川,城府深、心机重的孙柔嘉,庸俗无聊的曹元朗,轻浮肤浅的鲍小姐,这些人不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吗?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学校里的人情世故,大家庭里的口是心非,无不显出真实、深刻,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任何时代背景,换句话说,便是它具有普通性,这又是超越了时代的人性百态。
本文小作者能看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她对“人世间的众生相”的初步感受正应了许许多多只有与文本真诚对话过的读者才能感受到的那句真理:读一本好书,犹如行万里路,犹如与智者在进行对话。“知者”为何“不惑”?是因为洞悉了人间百态背后的哲理,而这些能洞悉人生哲理的经验和智慧又从哪里来?相信阅读经典会给你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