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师生风采>>田园学子>>文章内容
田园耕读:《苏东坡传》
发布时间:2025-04-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娇

自学校开展“世界读书日·田园耕读”全员阅读系列活动以来,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校园内书香氛围浓厚。

本周,来自高一9班的汤倩如同学将和大家分享她的阅读体会。

 

她推荐的书目:《苏东坡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九百多年前,苏东坡在《临江仙》中写下这句看似洒脱实则深沉的诗句时,正经历着人生中又一次贬谪。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在政治漩涡中不断沉浮,却在精神世界中不断攀升的双重形象。合上这本传记,苏东坡留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面映照当代人精神困境的明镜——在一次次大起大落后,我们如何像苏东坡那样,在生活的泥泞中保持开花的勇气?

北宋的朝廷如大海上噬人的漩涡,而他则是一叶孤舟,漂泊不定。他先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不认同司马光当政,这种政治上的不站队使他成为新旧两党共同的靶子。乌台诗案中,他因文字获罪,险些丧命。此后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道跌宕起伏的闪电,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离京都越来越远,却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近。林语堂先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悖论:苏东坡的政敌们一心要将他放逐到文明边缘地带,却不知他们正在成全中国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精神成就之一。

在黄州的五年,是苏东坡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朝廷重臣到不得签书公事的犯官,巨大的身份落差足以摧毁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苏东坡却在这里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他在城东的坡地开荒种田,自称东坡居士;在赤壁的江月下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烹饪了香飘十里的东坡肉。这是一种惊人的精神韧性——当社会剥夺了他尊贵的身份地位时,他却反而找到了更本质的生存方式,清醒而潇洒地活在世上。

在利欲熏心,只手遮天的时代里,同邓绾一类的人不在少数,沉沦于玉壶扫雪,金纸迷筝”之中,极力攀附功名利禄。而苏东坡却在黄州干种田、做饭、赏月这些繁杂琐事,他身体力行,告诉每一位劳碌一生、苦追权贵的人,这些家常小事恰恰是生命最珍贵的部分。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种对生活细微之美的观察,对当下时光的投入,正与京都钟鼓馔玉不足贵”的生活截然相反。也正是这种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态,让他自在随意地活着,不拘泥于一起一落。被贬惠州时,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更为偏远的儋州,他又发现海南万里真吾乡。这不是简单的自我慰藉,而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当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环境时,就改变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困境本身或许无法避免,但面对困境的方式却能决定我们不一样的生活。

苏东坡的艺术成就与他对艺术的理解密不可分。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大脑思考的机械产物,而是人间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既能写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也能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篇;既是文人画的倡导者,又是书法宋四家之首;既是散文大家,又是美食家。许是丰富多彩的身份做了肥料,让生活的泥泞地开了花,点缀着单调的人生。在信息化的当代社会,苏东坡的活在当下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我们时刻被手机推送而打断生活,为未来而焦虑,很难如苏东坡那般专注于眼前的一顿饭、一场景、一段情。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对眼前生活的开放,正是我们通过静心冥想等各种方法所试图得到的精神状态。但苏东坡无需刻意静心冥想,因为对他而言,与世界的诗意共处就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林语堂先生在传记结尾写道:"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苏东坡式的精神韧性——不是避免跌倒,而是学会跌倒后如何带着伤痕继续舞蹈;不是逃避黑暗,而是在黑暗中依然能看见微光并最终成为光本身。

泥泞中开花,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思考完人生后的幡然醒悟——明白花不必为谁而开,泥泞也不必急于摆脱。苏东坡的伟大,正在于他既不像陶渊明那样完全逃离,也不像屈原那样以死抗争,而是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一条充满创造力的道路。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逆旅中跋涉时,苏东坡的身影依然在前方隐约可见,提醒着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避开多少风暴,而在于在风暴中依然能唱出怎样的歌,走出怎样的路。

 

 

语文老师王金秋点评:

这篇《苏东坡传》读后感写得极富灵气!作者以“泥泞中开花”为眼,用诗意的语言串联起东坡的贬谪人生与当代精神困境,既有“江上清风”的古典意境,又有“手机焦虑”的现代叩问,展现了同龄人中难得一见的阅读深度。作者于品读中见诗骨:从“闲人”品出生命哲学,将东坡肉、荔枝化为精神符号,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灵魂震颤;见思辨:质疑“非黑即白”的文人宿命,提炼出“创造性妥协”的生存智慧;见自我:用“带着伤痕舞蹈”等金句,让千年东坡与当代青年隔空击掌能在文字中与东坡共赏江月的人,必能在现实中走出自己的光明路。期待作者带着这份通透继续深耕经典,下一站,或许可以探寻东坡与庄子“逍遥游”的思想碰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