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田高中2024级高一师生团队踏上了为期一周的广东研学之旅。此次活动是学校传统研学项目,同时也是学校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家炳精神”涵育“至善青年”体悟行动》内容。
在项目中,学校积极利用田校系列学校资源,依托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支持,开展“家系共生文化溯源行动”,设计“四路四行”主题式游学路线。从田家炳故居“拱辰楼”到田家炳纪念馆再到田老先生母校大麻中学,田高中学子们通过实地考察和学校交流活动,了解田家炳先生善行义举,体悟家炳先生如何将“勤俭诚朴”的家风升华为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从黄埔军校、广州塔到东风日产汽车基地、中山大学、客家博物馆、叶帅故居纪念馆,同学们以脚步丈量岭南大地,领略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著名高校的浓厚学术氛围,积极探索社会大课堂,开拓视野,促进品格培塑。
这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让知识在脚下生根,让情怀在山水间生长。
寻迹大埔县,感悟家炳精神
踏入“拱辰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建筑风格。白墙黛瓦,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斑驳,却也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二进院落,布局规整,斗门额顶“儒林郎第”四个大字,彰显着这里的文化底蕴 。走进屋内,简单而朴素的陈设,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最基本的生活用具,这与先生一生勤俭的作风不谋而合,也让我们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站在先生的画像前,我凝视着他那慈祥而坚定的目光,仿佛能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什么是无私奉献。他的精神,就像这拱辰楼一样,历经风雨却屹立不倒,成为我们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踏入田家炳纪念馆的瞬间,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连接时空的门。玻璃展柜里,泛黄的《颜氏家训》与朱柏庐《治家格言》静静躺着,书页间的墨迹早已融入血脉,化作田家炳先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底色。此刻站在这些承载着先生精神原乡的典籍前,忽然读懂了校训“诚恒”二字背后的深意——那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更是对“教育兴国”理想的执着。
纪念馆的“高风懿德”展厅里,巨型中国地图上闪烁的光点震撼了我。每一颗星都代表着田家炳先生捐资兴建的学校,当指尖在互动一体机上触碰到“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的标注时,屏幕上弹出的校史资料让我眼眶发热。是田家炳先生在内地除家乡广东省外捐赠的第一所学校。那些曾以为遥远的善举,此刻化作教学楼走廊里的朗朗书声,化作实验室中探索未知的目光,化作校徽上闪耀的光芒。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先生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今天当我们来到纪念馆,师生们以鞠躬的方式,表达对田老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走出纪念馆时,田老先生雕塑的目光依然望向远方,那是对教育未来的期许,也是对我们这代人的召唤。真正的传承也许不在于复刻先生的传奇,而在于将他的精神火种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真正的慈善也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像先生这样,用一生的言行在无数人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让善意跨越山海,在时光长河中永远闪耀。
大巴车驶进大麻中学校园时,远山正浸在晨雾里。大麻中学是田老先生的母校,当年他正是乘着船顺着学校边上的小河来这里学习。
最先撞进眼帘的是教学楼墙面上的校训——“勤朴公勇”, 接待我们的林老师说,这是田家炳先生1992年为大麻中学题词时定下的,那年他特意从香港赶来,在开学典礼上站了整整两个小时,反复叮嘱“读书不是为了跳出乡村,是为了让乡村更好”。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我们总说先生捐建了多少楼宇,却忘了他更在每所学校的精神土壤里,播下了“反哺”的种子。
林老师特地用梅州非遗山歌曲调创作了一首歌曲为我们接风,并且还教我们一起唱《你有心来亻厓有心》,这首歌曲是也是他创作的,我们以歌唱的方式共同表达对田老先生的缅怀和感谢。
如果把田老先生捐建的每所学校都比作一颗星,那我们都是追光的人。无论在繁华都市还是青山小镇,被先生精神滋养的少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长,都在诠释着“受助者亦当助人”的接力。
深入岭南地,感受悠久文化
让苏轼吟诵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广东,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次研学,我们来到广州、梅州等地,感受着岭南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到广州的第一站,我们就来到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探访这座承载着中国革命光辉历史的军事学府。步入军校大门,“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庄严肃穆,两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标语仍激励着后人。馆内丰富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及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对我们来说,此次参观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黄埔军校所承载的“爱国、团结、奋斗、牺牲”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奋勇向前。
在梅州去往大埔县的途中,我们寻访了叶剑英故居纪念馆。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一生。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泥砖砌筑的农舍简朴而庄重,可以从中感受到叶帅成长环境的艰苦与朴素。但正是从这样简陋的屋中,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紧邻故居的叶剑英纪念馆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叶剑英元帅的革命历程和卓越贡献,我们于此缅怀他,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 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是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独特文化,两者同宗同源,相互交织,却又各具特色。此次研学,我们参观了客家博物馆、汕头博物馆,了解当地的语言、建筑、民俗、饮食等文化,还观看了广东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表演,领略了广东省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魅力。
探索“五羊城”,领略时代风采
怀着对汽车工业的好奇与憧憬,同学们踏入了东风日产汽车基地的大门,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探秘之旅。
冲压车间里巨大的冲压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总装车间忙碌而有序的生产线,焊接车间机械手臂精准高效的焊接作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车间内的自动化生产线流畅运作,几乎看不到人工干预。据带领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自动化率高达79.1%。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科技进步为汽车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为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赞叹不已。
离开车间,工作人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汽车发展历史课,让同学们领悟到科技迭代的深远意义。我们还参与了两个有趣的活动——拧螺丝大比拼和汽车模型DIY。拧螺丝大比拼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汽车装配工人的日常工作,看似简单的拧螺丝动作,要做到又快又好却并不容易,汽车模型DIY则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让大家对汽车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次参观,让我们深入从未接触到的工厂车间,不仅直观了解了汽车制造的精密工艺,更深刻感受到科技如何推动工业效率与品质的提升,也让我们对“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的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
漫步在中山大学东校区校园里,时光仿佛在红砖绿瓦间流转。这座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百年学府,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焕发着现代学术的蓬勃生机。跟随接待老师的步伐,我们走过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具有“书本翻开”独特造型的图书馆,既感受到现代化教育的蓬勃活力,又触摸到中大百年文脉的深厚积淀。这里不仅是知识殿堂,也是社会文化缩影,不仅是知识的孵化器,也是无数学子梦想的起航点。此次参观也激励我们珍惜高中学习时光,努力考上向往的高等学府,找寻自己的人生方向。
此外,我们还登上“小蛮腰”——广州塔,在433米高的观景平台上饱览整个广州的繁华;夜游珠江,感受“小蛮腰”、海心沙亚运公园、猎德大桥等标志性建筑以及珠江沿岸的华灯璀璨;走进广东博物馆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感受广东地区千百年来的发展脉络,和岁月沉淀下的文化底蕴。
七天行程,跨越广州、梅州、汕头三地,串联起红色基因、文化根脉、科技前沿与侨乡记忆。感悟家炳精神,领略时代风采,对于同学们来说,此次研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洗礼。愿同学们在“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素养”的道路上笃行致远,努力成为“臻于至善、兼善天下”的“至善青年”,续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学生感悟】:
在参观过程中,导游的讲解让田家炳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田老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道德教育。然而,命运的挑战接踵而至,16岁时家道中落,他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远渡印尼经商。在异国他乡,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却从未放弃。从最初的小本生意做起,凭借着勤奋和智慧,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可他并未满足于个人的财富积累,心中始终怀揣着“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宏愿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此后,他的足迹遍布香港、大陆和台湾,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逾千宗 ,金额逾十亿元。我们的学校,正是先生慈善事业的受益者之一。想到自己能在以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里学习,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资源,心中满是感激先生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奋努力,心怀感恩,以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於帆)
漫步在中山大学东校区,我感受到了现代建筑与岭南文脉交相辉映。图书馆前的校训石上镌刻着“博学、审问”两句告诫,蕴藏了孙中山先生与历代校长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宏伟的图书馆里尤其令我向住,这里不仅是知识殿堂,也是社会文化缩影。这次研学不仅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也让我明白了探索世界需兼具学识与包容心。
(丁彦辰)
今天终于登上了我心心念念的广州塔。乘上电梯,电梯以每秒5米的速度攀升,我的耳朵嗡嗡作响,转眼间便到了433米高的观景平台。
站在玻璃观景台上,能够将整个广州的繁华尽收眼底。低头望去,珠江如一条蜿蜒的丝带,两岸高楼都变成了小巧的积木。游人们争相在透明地板上拍照,记录下这震撼人心的景色。晚些时候,夕阳为整座城市镀上金边。我看着脚下的车流渐渐亮起灯光,像是一条流动的星河,蕴含着经济的脉络,流动着归家的温情,闪耀着明日的希望。这次登塔,我们不仅看到了不一样的广州,更收获了一份难忘的回忆。
(曾雅芮)
走进广东博物馆,就像翻开一部厚重的书卷。从古老的文物中,我仿佛触摸到千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感受到岁月沉淀下的文化底蕴。精美的陶瓷、华丽的刺绣、古朴的木雕,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则是一场现代与传统交织的艺术盛宴。在这里,数字技术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我置身于艺术的海洋,深刻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趟旅程,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广东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罗洁钰)
今天,我们登访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和故居。那十三间房中只有四间是他家的,家中条件艰苦,但他却坚持走上救国之路,誓为这黑暗之地开辟耀眼的曙光。导游说,当叶帅80岁的高龄再回故乡时,仍想在自己少时的床睡上一觉,仍保持着“四菜一汤”之约。叶剑英一生简朴,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我们缅怀他、尊敬他,传承他所留下的精神。愿其所志,为我们指引方向,愿其所思,为我们开拓未来。
(尹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