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学思正酣。10月24日下午,我校炳星楼一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全校教师齐聚于此,共同聆听一场思想的盛宴——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汪明带来的专题讲座《趣说苏轼诗词 批判性思维与科技创新》。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如同在人文与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领老师们在古典文学的意境与现代科学的逻辑中穿梭,共同探索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科学教育的真谛。

引言:时代呼唤批判性思维
讲座伊始,汪明老师便开宗明义,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他指出,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迭的今天,教育的核心使命已不仅仅是传授既有的知识,更是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培养他们审视、质疑、探究与创新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置于此次研讨核心的深远意义。
汪老师进一步阐释,批判性思维并非简单的否定或批评,而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的过程。它既是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也是应对未来社会复杂挑战的关键能力。
从“明月几时有”到“杞人忧天”:跨界启发的教学智慧
带着对批判性思维的深刻理解,汪明老师引领大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科学思辨之旅。汪明老师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引,从“明月几时有”的发问,延伸到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再结合爱因斯坦对“不解之谜”的执着,引导教师们思考: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他进一步以“杞人忧天”为例,指出这一被传统视为“荒谬”的故事,实则蕴含着古人对天象的原始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推动了天文学与物理学的发展。汪老师强调,科学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提问的勇气。
批判性思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讲座中,汪明老师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新时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结合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满分意识”“总分导向”等现象,呼吁教师要“教好学生”,而非仅“教好学生”。
他提出,真正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有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思维品质。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正是培养这种思维的最佳载体。
物理与诗词:两种思维,一个世界
汪老师巧妙地将苏轼的“高处不胜寒”与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对比,将“月有阴晴圆缺”与月相变化、朔望月周期联系起来,甚至幽默地指出:“苏子,这次你错啦!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哦!”引得在场教师会心一笑。
他通过对比经典物理的确定性与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引申出教学中应兼顾“逻辑推理”与“跳跃创新”的思维方式,倡导“左右脑协同”的教学理念。
尾声:但愿思维长久,千里共育英才
讲座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经典诗句中落下帷幕。汪明老师以“光通信”为例,指出即使远隔千里,我们仍能通过科技共享知识与情感,正如教育的力量,跨越时空,照亮心灵。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更是一场启迪智慧、重塑观念、激发使命感的精神盛宴。大家深刻认识到,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机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是何等迫切与重要。许多老师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积极借鉴汪明教授的理念与方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打破思维的壁垒,更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