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 做有远见的青年教师2022-11-02
- 李希贵:家庭教育十大原则2022-11-02
-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让新课标在课堂真实发生!2022-11-02
- 她,为何能成为无数中国教师的偶像?2022-11-01
- 特级教师王海军:磨课究竟磨什么?该怎么磨?2022-11-01
- 国务院“双减”报告:“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2022-11-01
- 作业设计要“于高处立、向宽处行、就平地坐”2022-11-01
- 刘学良:闲暇、“双减”与儿童哲学2022-05-12
- 叶水涛:推动“双减”落地的有力抓手,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22-05-12
- 程红兵:一堂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如何构建?课堂质量如何进行评判?2022-05-12
- 优质课应该把握的三个关键点2022-05-12
- 钱颖一: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2022-05-12
- 速递!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05-12
- 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导向意味着什么?2022-05-06
- 郭华:为什么新课标要求每门课都开发跨学科主题?2022-05-06